修宪争议之评析

刘性仁

自九合一大选国民党惨败后,国民党内弥漫着检讨及改革呼声,自马英九辞去党主席后,新北市长朱立伦终决定参选国民党主席,扛起救党责任,他并提出修宪等一系列主张,抛出台湾应朝内阁制」,以改革台湾当前权责不符的政治体制,他并表示,他若接任党魁,将推动修宪公投与二○一六年总统大选合并举行,最快于二○二○年实施「内阁制」。他并指出每一项都是宪政大工程,包括修宪改内阁制、投票年龄降到十八岁、政党门槛从百分之五降到三、推动不在籍投票、检讨单一选区两票制,他认为都应该纳入国民党的主张。对此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提出宪政议题的讨论,马英九亦表示欢迎,也愿意主动邀请蔡英文进一步针对相关议题作意见交换,显见台湾朝野都有对宪改议题讨论的共识

然而面对涉及到许多重大之宪改议题,必须多方思考、谨慎为之。它复杂及敏感程度不可轻忽,牵一发而动全身,更涉及到台湾社会共识与民众观念调整,是否具有可行性殊值探讨;也同时牵动两岸关系发展大陆当局观感,值得后续观察。

首先,以目前修宪门槛之高,需要立委四分之一提议,这并不难达成;需立委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并获四分之三以上决议,此难度不可谓之不高;且需公告半年,尚需经全体公民有效同意票超过选举人过半数,没有形成全民高度且积极投票的意志是很难通过,因此修宪当成一个讨论的议题尚可,若要付诸实行恐有难度。它涉及到法律与政治的角力,具有对内及对外意涵,小则部分修改,大则恐有动筋伤骨之嫌。

其次,修宪必须摆脱朝野对立、国际与大陆方面的疑虑是否有改变台湾现状,此敏感的程度早已超出纯属内政的范围;并且修宪中关于内阁制若没有改变如总统朝向间接选举、立法院长兼任阁揆,去留由民意随时决定之、选举出的总统,台湾民众必须接受是虚位的,排除总统制与双首长制的思维方式、建立资深制度及责任政治和副署制度等,恐怕台湾要从现行的半总统制调整为内阁制,有相当大的难度,毕竟台湾民众习惯当家做主、拥有关键性及有意义价值的选票、对于直接民主的信仰程度要高于间接民主。

再者,如果投票年龄降成十八岁,朝野共识虽高,但在公民教育的培养上恐怕也必须与时俱进;政党门槛从百分之五降到百分之三,虽是尊重少数意见,让小党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但也有不利于形成共识之虞,造成偏激者会以少数主导多数,造成议事瘫痪,更不利于两党制的发展及社会团结,因此修宪实必须谨慎为之。

更重要的是,修宪兹事体大,稍不注意就涉及到主权及治权等敏感议题,挑动蓝绿敏感神经,更易形成美国及国际方面认为台湾有主动片面改变现状之虞,中国大陆对于台湾的修宪更是关注备至,深怕台独及独台化,使两岸间更失去九二共识的空间,因此修宪来自外部的压力恐怕并不输给来自内部的压力。

将公投与大选绑在一起,好处是可以激发民众表达意愿的动机,坏处是将使大选变成更加复杂,民众难以分辨清楚。笔者肯定朱立伦市长抛出改革的用心,也确实点出台湾目前的困境,然而修宪必须摆脱民粹,加上配套制度调整及民众观念的转变,恐怕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与其如此何必加强蓝绿对于宪法的信守及坚定,不致产生对于宪政的威胁,或许行宪的努力要比修宪的创新来的更容易些。

总之。修宪涉及到政治实力与话语权,更涉及到专业与现实的调和;如果修宪只是为了迎合一部分人,企图获得谅解,恐怕目标很难达成,毕竟总统制是东亚民主早已习惯之强人领导,况且此时此刻的台湾需要解决的恐怕是经济问题大于修宪议题,虽说修宪可以替台湾目前面临到经济困境解套部分,可以将无法制度化的东西尽速制度化,但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恐怕也不得不考虑。另外修宪的主张若不能获得国际及大陆当局的充分了解,恐怕也难以达成其目的。或许内阁制是台湾民主发展的最适合方案,但是否适合台湾人调性及符合台湾的现实环境,更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修宪不能再从个人与党派的政治算计出发,也不能从「反马」作为去总统化的考虑,政党轮替未来是台湾民主的常态,倘若改成内阁制,或许立委选举要比总统选举更重要,但国内外会认为立委比总统大选重要吗?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出来,重要的是厘清责任政治。从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着想,更需贴近台湾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环境和民情,否则修宪未见其利先见其害,实不得轻忽之。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