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台湾经济亮丽但必须转型

中时社论

台湾经济迎来变局,既充满机会,又布满地雷。新的局势需要新的思维与因应,更要前瞻对策,切勿被亮丽的数据所蒙蔽。

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最新公布的统计资料,去年我国经济成长率高达6.28%,是2010年因金融海啸后大反弹,出现10.25%高成长后,表现最佳的一年。更让人意外与高兴的是:台湾长期困于民间投资不足的窘境一扫而空,去年台商持续回流、半导体投资扩厂动作不断,民间投资大幅成长近两成,对经济成长贡献超过3个百分点,居功厥伟,这种局势今年仍可望持续。

在中美竞争保持独特地位

台湾经济产业发展茁壮,与日本和亚洲其他三小龙相同,都是依附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内得到养分。当大陆走向改革开放、苏联等前共产国家崩溃,纷纷加入资本主义体系,这时候,台湾出现劳力成本上升、劳力供应不足、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问题,劳力密集产业乃大举迁往大陆,留下的产业往高科技转型。在大陆经济成长,制造体系成熟后,科技产业也往大陆投资,如今大陆已成为「世界工厂」并往「世界市场」移动,台湾面临新一波转型压力。

用最简单一句话来说:台湾经济前30年靠美国,后30年靠大陆。不过,中美爆发贸易战、科技战,两国进入「大国竞争」格局,一举推倒旧格局,台湾既迎来数十年仅见的机遇,同时面对未知的风险。

所谓的「机遇」非常明显:出口呈两位数成长、金额创新高,经济成长率是金融海啸后最佳表现;台商为避险回流,十多年来民间投资不足问题一扫而空;再者,中美科技战凸显半导体制造无法取代的价值与战略地位,让台湾成为全球瞩目焦点,台积电更成各强权争取对象,市值一举跃上亚洲之颠,投资手笔一年超过400亿美元。

在亮丽的机遇中也看到不安与风险。就国家而言,是否能在中美竞争中保持独特地位、避免选边而重创经济是相当严峻的课题。美国是台湾国防安全、国际支持、技术支援的来源,台湾当然不可能舍弃美国倒向大陆。但大陆是占台湾超过4成以上的出口市场、台商最重要的投资生产基地,未来市场成长性更高,以地理位置、经贸关联、供应链关系等各方面看,台湾不可能放弃大陆完全倒向美国。美国却推出「安全伙伴供应链」等政策,要把台湾从大陆「拉」到美国阵营。

台湾需寻找其他新兴产业

台湾必须有清楚的思维与政策,才能在面临中美压力时,做出对台湾的长期国家利益最佳的选择。很遗憾的是,至今只看到政府全盘倒向美国,完全未看到更有智慧与手腕、能在中美之间追求更高利益的政策。

就内部产业与经济来看,台湾是否「摆太多赌注」在半导体、台积电这单一产业、单一厂商上。半导体产业与台积电对台湾至关重要,但别忘了诺基亚的教训,国际财经专业媒体「彭博」指台湾半导体与台积电兴旺,可能造成「荷兰病」(泛指某特定产业过强反而导致整体产业与经济弱化的现象)并非全然是无的放矢。

台湾需要寻找其他可创造就业机会、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眼前已有所谓的「特斯拉概念股」,确实很有潜力,但能否去代工模式,创造出品牌及效益呢?再者,半导体制造极度耗电、耗水,台湾是否有能力无限制提供水电,也该盘点清楚,特别是全球减碳风潮下,能源价格上涨,对台湾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都该深入评估与思考。

显而未现的危机仍多,例如被排除在国际经贸组织外的所谓「经贸边缘化」,在RCEP上路后还会恶化,这个问题在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出口暴增退潮后就会凸显出来;因产业发展不均衡而产生的所得不均,亦有恶化倾向。这些问题在亮丽的经济数据下都暂时被掩盖,但终究会浮现出来,政府如果只以今日的经济表现沾沾自喜,而不知前瞻转型,苦果将在前方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