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欧盟启动开征碳关税的应对与反思

工商社论》

今年的冬季寒流,根据交通部气象局的预警,将于本周末正式来袭。但是相较于台湾受气候变迁影响,今年已经算是迟来的寒流;纬度偏北的欧洲,面对寒冬的考验,却因为受到俄乌战争欲罢不能,导致俄罗斯总统普丁声称要停止天然气供应管道,广义的欧盟地区正陷入寒冬的严峻考验。而为了不使一般民众受到寒冬供应不足的影响,包括波兰、德国、法国等,不是重新开采具高碳排量的煤矿以救急,就是先后重新启动核能发电。

然而,尽管欧盟各成员国面对寒冬,不得不被迫启动具争议性的确保供电稳定应变对策,欧盟当局却在经过彻夜协商之后,于当地时间13日达成协议。宣告将自2023年10月起,正式针对进口钢铁与水泥等高污染产品,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以期支持致力于减碳任务的欧盟产业。同时此项首度针对贸易货物征收碳关税的最新规范,预计也将改写未来全球的商业贸易规则。

论及碳关税稽征机制将于明年10月正式启动,欧盟的相关首席谈判代表夏希姆(Chahim)明白指出:「我们必须创造机制,鼓励贸易伙伴致力于制造业减碳。」然而,姑且不论欧盟此举已在第一时间激怒欧盟贸易伙伴,包括美国制造业出口商担忧,此举恐导致未来商品出口至欧洲的作业流程将变得更为复杂;而对于制造业迄今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的开发中国家,则更将是「不可承受之重」了!

相对而言,高度倚赖出口贸易,且对欧盟地区今年前十月出口已年增14.9%的台湾来说,因受国际现实政治的局限,比较缺乏讨价还价的谈判筹码。因此一旦明年10月欧盟正式开征碳边境关税,只怕台湾的相关产业,届时恐将面对「不可承受之重」的冲击了!

平情而论,欧盟有关开征碳边境关税的构想,并非突如其来的凭空想像,就台湾而言,其实也并非全然无感。工研院于去年召开的院士会议,与会的院士群们其实就已预警,净零碳排对产业的压力已经「全面抵达」,现在不止是成本的问题,而是未来能否生存的问题。工研院并于去年初就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经由供给、需求、制造、环境、经贸法规等五大构面,希望能协助产业与企业进行落实净零碳排。

除此之外,行政体系同样也不敢怠慢。行政院环保署于去年10月在英国格拉斯哥COP26地球峰会召开之前,就已预告将透过修改「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明订年碳排放量超过20.5万吨的288家碳排大户将成为第一阶段被征收碳费的对象。继而又在10月底声称,因应欧盟积极推动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环保署也已经决定将目前的「温管法」,予以修法并更名为「气候变迁因应法」。优先将包括钢铁、光电半导体、水泥、造纸、玻璃、炼油、人纤、石化、基本化学、电力等十大产业,列入实现净零碳排的规管对象。

然而,即便是环保署已经尽职的规画面对国际净零碳排开征碳边境税的「超前部署」,甚至工研院也义不容辞的宣称要协助相关产业优先落实净零碳排。但是尽管环保署所拟具的「气候变迁因应法修正草案」,已于今年4月21日经行政院院会正式通过,并于5月送达立法院审议,但却时隔半年仍未能完成立法。以致除了连环保署预设的将自2023年启动收取碳费的构想恐将落空,甚至在面对欧盟已经定调将从明年10月正式开征碳边境税的新冲击,也将陷入因缺乏法律依据,以致无法对本土产业收取碳费,但却要让这些缺乏碳费凭证的台湾相关产品,于出口到欧盟市场时,要额外被课碳边境税,近而影响台湾输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相关企业的毛利率了!

从「气候变迁因应法」修法时程延宕的个案来看,最值得追究的,自然是立法院为何把修正草案搁置了将近半年却未能完成立法?没有错,立法院在9日召开的党团协商会总算对争议性的条文进行协商,但不只具争议性的条文仍然全数保留,而外界高度关心甚至焦虑的有关碳费的议题也并未见进入实质讨论。如此这般,即使民进党执政团队可以透过在立法院的多数席次优势,勉强于年底以前强行通过「气候变迁因应法」。但依凭这种粗糙立法程序所修订的法规,如何让首当其冲的十大产业,可以在行将到来的2023年欧盟正式开征碳边境关税所带来的冲击做出有效因应,更遑论财税部门将因而造成未能及时开征碳费所带来的税损!

综而观之,也许台湾早已在国际政经体系被边缘化,因此包括行政与立法体系所在意的是如何垄断本土相关议题与法案的决策权,却对攸关产业是否遭到国外不公平的霸凌却无动于衷?这样的「境遇」,无疑值得各界正视、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