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即将启动 台湾排碳第一大户转型牛步的难题

图/今周刊提供

7月,日正当中,嘉义东石渔港进入鲜蚵采收季。海堤外,渔船载着一篓篓的鱼货返港,海堤内,卸下蚵壳的尼龙绳,与使用同样材质的渔网,一捆捆成堆摆放,这些废弃物即将被送往的,不是垃圾场,而是25公里外、去年启用的台化新港耐隆回收厂。

这些进厂后的旧网具,将摇身一变成为美国户外品牌Patagonia的衣帽,这门「渔网变衣饰」业务,是台塑四宝当中的台化,近3年布局的小生意之一。

之所以说「小」,是因为这座能把渔网溶解、造粒、再抽成纤维的新厂,月产能仅五百公吨,对比台塑集团以往建厂动辄数万、甚至数10万吨起跳的产能,犹如巨人国里的侏儒。

然而,2018年迄今,这种产能数百、数千公吨的小生意,已然成为台塑集团在台湾建厂的主流,像陆续在其仁武、新港、六轻等厂区兴建的复合材料厂,月产能至多也只有5000公吨。是什么原因,让一向信仰规模经济、爱拚世界级产能的台塑转性?

「以前PTA(纯对苯二甲酸)是金鸡母,现在……,惨喔。」台化总座吕文进表示。

他口中「惨」的原因,是中国正从石化原料的净进口国,转为净出口国,这让有超过四成营收来自对岸的台塑集团,出现竞争者剧增、产品单价与利润下滑的危机感。

石化龙头危机感不足

着眼永续浪潮商机 对减碳却无感

中国市场时不我与,那改销往别的国家呢?「台湾因国际政治,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及CP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皆缺席,成为区域经贸整合拼图的缺角。」连续五年,台塑董事长林健男都在「致股东报告书」上,如此点出台湾石化业未来的贸易劣势。

台塑面对危机的解方,是往利基性、客制化的产品做转型。譬如前述渔网回收厂,就是对准目前在永续、减碳浪潮底下的市场需求,试图为Nike、Zara等服饰品牌,提供诉求「零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特色的永续布料。

种种新产品策略,多少也呼应了当今风起云涌的减碳浪潮;只是,若与多家国际大厂已宣布「碳中和」目标、积极投入能源转型的格局相比,全球石化产业排名第六大的台塑集团,对于减碳巨浪的因应,明显「小儿科」。

「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现在是一门显学,我们也很关心,只是里面有些东西真的很难,像碳中和、零排放,讲真的,那个难度相当大,技术也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还在研究。」某内部主管如此描绘台塑集团的策略思考,也像是点出了这个台湾最大排碳户与国际同业的差异:着眼「零废」与高值化商机的台塑集团,还没有把「零碳」趋势当成必须优先因应的产业危机。

欧盟、G7力阻「碳泄漏」

钢铁、石化、水泥及造纸将受冲击

2年前,欧盟执委会公布《绿色政纲》,做出两项重要宣示:一,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二,它将祭出「边境碳关税」阻止碳泄漏,最快2023年分阶段实施。而后面这项对全球高碳排产业征税的杀手锏,定在7月14日正式提案,根据此前流出的提案版本,经济部预估,国内钢铁、石化、水泥及造纸都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在欧盟宣示减碳政策的蝴蝶效应下,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已脱欧的英国,近两年陆续将「2050年碳中和」入法或签署行政命令,就连全球最大排碳国的中国,也在去年提出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130个国家宣示碳中和。

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将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解读为一场全球性典范转移的序章,「这是非常大的变化,」他强调,从现在开始到欧盟边境碳关税上路,「台湾只剩下1年半的时间解决问题!」

台塑面对能源转型态度

「这个产业要做到零碳排,仍无解」

目前台塑集团对再生能源的布局分成两部分:首先是太阳能,四宝正在盘点既有厂区的屋顶、空地、水池,搭设太阳能板,预计建置五.二万KW的发电容量,但目前没有订出完成的时间表,也尚未考虑对外租购案场;其次是风力发电,它们将携手日商丰田在六轻园区搭建10支陆上风机,但还需环评。

显然,台塑集团在「能源」转型上,积极度、速度,都不如其「产品」转型快。台塑石化董事长陈寳郎面对质疑,先是表示「再生能源我们有在做、不是没有,」却也坦言,「只是那个(发电)『量』,跟我们的用电量比,还微不足道。」

过去,几乎不产石油的台湾,却创造了产值逾四兆元的石化暨化学产业,更催生了全球第六大化工集团的台塑;现在,当碳中和、零碳的承诺,正伸向各种食衣住行相关的品牌,台塑、台湾石化业该何去何从?也许,拒绝做一个观望者、试着走在政府的要求之前,会是让自己不落后国际的第一步。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2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