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上路 中企挑战大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抢先试跑,针对钢铁等6种产品实施,为中国企业出口欧洲市场造成新一波挑战。图/中新社

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CBAM产品规模

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10月1日起抢先试跑,针对钢铁等6种产品实施,为中国企业出口欧洲市场造成新一波挑战。专家认为,未来碳关税影响将蔓延至更多产业,中国需要建立较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

每日经济新闻报导,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计划主任杜𫍽近日出席「2023财经碳中和高峰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发表会」时表示,碳关税是为了避免碳外泄或碳转移产生的机制设计,不是作为壁垒出现的,中国需要较完善的碳市场和碳价体系,才能在与欧盟谈判时有比较坚实的基础。

欧盟委员会此前宣布,自2023年10月1日起试实施CBAM,预计过渡期至2025年12月31日,并自2026年1月1日正式起征,目标于2034年之前全面实施。除了首批纳入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和氢等6种产品,预计还将向航空运输、道路交通、建筑和节能等领域拓展。

根据统计,2022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6种CBAM产品总额为199.6亿欧元,约占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总额的3.2%。其中,受影响相对较大的产业为钢铁以及铝制品。

杜𫍽表示,因为国别之间碳的管控力度和整个经济不一样,欧盟公布CBAM主要是为了让出口欧盟的厂商与欧盟境内的厂商在碳成本的基础上站在同一起跑线。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参考欧盟碳价和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钢铁业碳配额基准线测定,CBAM可能导致中国几家典型钢铁企业的出口成本增加约4%~6%。

新浪财经引述分析认为,目前版本的CBAM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影响有限,短期影响可控,而一旦其他国家也开始实施碳边境调节税,将对中国高碳产业的转型产生巨大的影响,每年千万吨级钢材出口也将受到的冲击。

对于中国因应措施,中创碳投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认为,中国现在没有巨头企业能真正制定产品终端采购的规则。在这场国际贸易与技术竞争中,中国的产业与企业处于答题者的位置,只有中国产业处于整个产业分工的顶端,才能去定义市场,成为出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