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失能扶助险是否失能的评估与反思
以强调保证给付与保障终身为诉求的失能扶助险,国内保险业者从2012年推出以来,由于其理赔认定比传统长照险明确,且保费又比长照险相较便宜40%~50%,迄今已累积数百万张的销量。但因为损失率攀高,导致国外再保险公司拒保或涨价,以及保险业者自身的准备金不足,因而引发各方关注,担心这些巨量的失能扶助险,可能会成为无法兑现的乌龙保单。
面对这样的风险,金管会保险局于11日召开失扶险「补破网」专案会议,拍板五大方向从2021年开始落实。未来并将逐步扩散到其他险种,以避免再出现新的类失扶险缺口。
观察保险局在新年伊始,就忙不迭地召开「补破网」会议,固然可以显示失扶险确已面临严峻的「失能」风险。但其实保险局先前在2020年11月与12月,已曾先后祭出「急救失能扶助险」五大招,及针对寿险业者的六不规范。保险局如此密集的针对单一保险品项一再出招,无疑益发凸显事态的严峻。
平议保险局的这一连串作为,与其追究何以致此,倒不如更务实的来检视这些新规范、新招式是否果然能够让事态不致恶化。当然也应亡羊补牢,建构可长可久的失能扶助险机制,并正视台湾面临加速老化所带来的挑战。
以保险局于去年11月所归纳出的急救五大招的具体内容来看,第一招就是要求「寿险公会应在二周内提出增提准备金方案」,以期能填补缺口,逐步强化业者的财务体质。解读保险局的这项要求,其实正好显示原来业者在开办失能扶助险时,的确有过于乐观的预期。而何以致此,则有必要从根源加以检视。
其次,第二招明订「2020精算报告应检视失扶险的适足性」,以及第三招「2021起全面抽查失扶险」。这两招明显属于亡羊补牢之举,以防止出现新缺口。但也让我们了解,我们正面对一个以前从未有的高龄社会结构,更要谨慎行事。
至于第四招「建立失扶险损失率资料库」,以期建立检视及订价依据。这一招性质上虽然也算是亡羊补牢,但是在可见的未来,保险局应不只局限于规划建立针对失扶险的相关资料库,而也应该检视其他不同的保险品项是否也应建立相应的资料库。毕竟在当前大数据的建档、云端储存以及运用分析已经蔚为风潮之下,保险局,或金管会,乃至于整个行政体系,如果能够善用大数据科技,自然有助于提升治理绩效落实精准施政。
而金管会急救五大招的最后一项,强调要「加重精算人员责任」,严禁被业绩牵着走而设计出乌龙保单。关于这一招,对精算人员加重课责,这本来就是做为精算人员不可或缺的SOP。但更值得正视省思的,则是金管会表示应严禁精算人员被业绩牵着走,这无疑才是失扶险可能沦为「失能险」的真正关键。
然而即使已经有了2020年11月的急救五大招,对比新的一年保险局再度祭出的「新五指山」。以第一项新措施而论,保险局强调「失扶险应逐张检视准备金的适足性」,以提醒业者不可以打混仗。此固然有预警作用,但同样值得正视的是,除了业者可能对金管会的要求打混之外,行政体系是否也存有类似下属单位对主管要求虚应故事的情事?
第二项「3月底提整体失扶险增提计划,分五年增提」,以及第三项「失扶险初期获利须提存在帐上」,不得当盈余分配。这两项主要着眼于确保失扶险不致沦为乌龙保险,但对业者无疑增加资金压力以及影响失扶险贩售的吸引力。因此最后业者会不会因而被迫打混仗,或者因而加速失扶险的「乌龙化」,自然值得进一步的观察。
至于第四项「新保单要设销售上限及预警机制」,以及第五项「保单损益定期报董事会」。前者规范即使是当红商品也不能无限销售,这本是企业CSR的应有之义,但是否能够摆脱利诱则将是一大考验!而后者同样算是亡羊补牢之举。但业者如未主动提报董事会,其实已有违ESG的准则。
综而观之,政府于2012年核备保险业者贩售失能扶助险,以做为推动落实长照政策的一项措施,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实际运作以后,问题逐渐浮现,甚至有可能让「失扶险」沦为「失能险」。金管会能够亡羊补牢,值得肯定,但引伸出来的更多课题,包括过去的保险经验,或生命周期,疾病统计数据等,这些年来都已经出现极大的改变,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需要政府、业者加紧脚步努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