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台湾近年经济跃升原因探讨及维系之道
工商社论》
在COVID-19疫情、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事的冲击下,台湾的经济不仅没有下滑,反而逆势成长,并在人均所得上一举升破33,000美元。在短短的三年间,人均所得由28,000美元上升至33,000美元,令人惊讶。背后的原因为何?除了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财经部会的努力,扩大厂商投资、台商回流之外,究竟我们的产业、厂商做了什么努力,使台湾经济得以脱颖而出?然而如今在美元急遽升值、台币快速贬值,以及主力出口的半导体产业面临地缘政治及景气下滑的双重打击之下,台湾要如何维持经济动能,更值得政府正视。
前经建会(现已改名为国发会)主委陈添枝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越过中度所得陷阱的台湾经济》,即点出了背后的关键原因。书中指出,台湾越过中度所得陷阱及近几年来经济成长、人均所得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厂商随着时间经过规模变大了,而规模变大的好处不止在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伙伴关系门当户对的要件,不仅可以制造也可以负责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等。其二,技术水准的提升。品牌厂商不管进行材料、关键零组件和制程创新,台商都可以从旁协助,并提供即时的服务。其三,台湾厂商和国际品牌大厂合作的伙伴关系变密切了。台湾代工厂因为可以掌握重要现场的资讯,生产力也跟着提高,客户对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更有意愿。
由于这三项变化,使台湾企业虽然没有改变营运模式,也未改变供应链的位置,却从没有能力、没有意愿创新,变成有能力、有意愿创新。而随着这三项变化,台湾合作的伙伴也由产业中的次级品牌、通路,进阶到领导品牌。
如果延伸陈前主委的论述,我们认为,台湾近年来经济的优越表现,也可以从「量变到质变」,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层面观察。
第一,由量变到质变。随着台湾厂商代工经验的累积、代工订单的扩大,由过去几万部电脑代工,到几亿部电脑代工;手机的代工也动不动几千万、几亿支,因而产生了规模经济效果。同时,台湾厂商也累积了相当多的资本,加上资本市场的支持,有足够资金不断的跨业经营。从早期的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到手机、5G设备、资安设备、伺服器的代工等,跨业经营产生规模经济、范畴经济的效益,也构筑了其他对手不容易跨越的障碍。同时,规模经济的形成,也使国际大厂容易找到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虽然代工的单位利润很少,但在代工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总体利润并不低,也累积了资本、人力进行创新,以及跨领域的投资。
第二,天时、地利、人和。台湾这两、三年来的优势可说是建立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上。在「人和」上,台湾在COVID-19的超前部署,使台湾的人流、物流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供应链没有产生断链的情况,故出口、投资、利润都表现比其他国家来得好。
在「地利」上,台湾从1990年代开始全球布局,从早期的中国大陆,到2010年中期以后的新南向政策,在东南亚布局,以及在国际品牌商要求前往印度、东欧、中南美洲布局,加上近年来政府政策鼓励台商回流。在全球完整布局下,某一地、某一国家的封城,台湾厂商仍可以迅速地从其他城市、国家出口。
在「天时」上,COVID-19带动的线上工作、教学、娱乐、医疗,也带动了台湾3C产品的热销,加上中美贸易战引发半导体抢单、转单,以及新科技的崛起、汽车的电子化等有利因素,一时之间,台湾的半导体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进而使台湾2021年的出口、投资,平均成长15%以上,也带动了台湾整体经济的热络,经济成长率高达6.57%。
不过,电子资讯、半导体的蓬勃发展,也使台湾产生「产业两极化」的现象,值得政府关切。其次,「地利」虽然维持,「人和」却在下滑(疫情控管仍有改进空间),而「天时」也在变化,包括美国的晶片管制、半导体景气明显下滑,导致今年9月出口转成衰退,景气灯号亮起疲弱的黄蓝灯,不仅是两年来首见,景气分数更是暴跌。因此,在短期上,加速国内消费的提振和公营事业与政府投资;在长期上,服务业主管部会的法令松绑、产业化,并导入保险资金,精进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及整体竞争力,以及加强半导体、科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散,带动各行各业竞争力的提升,才能维系台湾经济持续成长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