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挣脱冷战思维,才能海阔天空!

图/美联社

川普即将就任美国总统,他从竞选到当选以来,围绕着美国利益至上的核心概念,不断恐吓关系密切的国家课征高关税,或向美国缴更多保护费,声称要收回巴拿马运河、购买格林岛,让美国既有盟邦普遍感到「有这种朋友还需要敌人吗?」

川普要去全球化,还要去盟邦化,在他脑海中,世界没有民主与专制对立构成的集团性对抗,没有经济友好国与敌对国之分,甚至没有供应链近岸、友岸这回事,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美国利益算计。他扬弃冷战思维,第一个任期发动对中国大陆的高关税以及科技锁脖子,不是因为中国是专制国家,而是因为其渐有实力挑战美国霸权,及享有对美巨额的贸易顺差。他的第二个任期在「美国优先」及后冷战思维上只会走得更远,从而重新塑造国际秩序与交往、交易的规则。

赖清德总统元旦讲话呼吁全球民主阵营更应该携手合作,把供应链区分为「民主供应链」和「红色供应链」,期望深化前者的韧性,同时关注「红色供应链低价倾销,对台湾产业造成的冲击」。

这样的言论,与即将到来的川普2.0显得格格不入,他征收关税没有民主与专制阵营的区分,宣告近岸盟邦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25%,对欧盟与韩日等国的苛求与污辱甚于中、俄,也夸谈自己与习近平、普京,金正恩交情好。他要求各国为美国的利益效力,任何国家享受美国的安全保护网,都要缴交更多保护费,哪来的「民主保护网」?「偷走」美国晶片产业的台湾要征收高关税,要美国保护的台湾要把国防预算上调到10%。

美国和世界的关系,未来四年将大幅改变,全球化将被川普摆在美国利益的天平上重新定义,再定夺其去留及型态。基于「美国优先」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将引导美国全球定位的调整,一切美国利益至上。二战以后,美国基于冷战需求,付出自身资源维护盟国政经利益与全球规则,被认为是「善意霸权」,如今国势大不如前,川普决意转变,利用不对称的优势来获取政经利益的「自我中心霸权」。

安全上,美国对于传统盟友要求更多;经济上,对于既有盟友和无战略竞争关系的经贸伙伴,以关税威胁,要求更多的财税奉献、更大的市场开放、更多的在美国设厂生产或其他的政策让步。其中一个目的是扩大美国企业在全球的利益及外国产业资本流入美国,让美国在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中获得更大份额。

这将冲击世界跨境贸易及全球供应链。不管民主还是专制国家的对美贸易,顺差越大者越需加征关税;无论哪一国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都必须为美国企业效力,并无民主与红色之分,且供应链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无法切割出来做区别对待。捍卫美国利益是川普信奉的最高原则,对经贸只有单面性思考,没有两个集团区隔与对峙的界线。

美国原是全球化最积极的推动者,提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却瘦了本土产业外移地区;尝到全球化甜头的中国大陆热切拥抱全球化,习近平基于扩张国际影响力考量,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热切于自身的全球化,统领一些开发中国家加入中国主导的全球化大潮流。不过,全球化在参与国及内容上虽分歧,但各国经贸深嵌,不存在两个判然有别的系统,且贸易与产业链类同,逐利重于一切,没有基于政治立场选择阵营的事况。即使美中之间近年有一定程度的脱钩,仍像抱在一起的两个拳击手,摆脱不掉也没有击倒对方的空间。

全球化逆转台湾无法置身事外,且只有受压迫的份,无法在贸易上获得更多优待,现有的不被收回已属万幸。台湾对美贸易顺差巨大,川普的加征关税巨棒可能挥打过来;半导体产业受川普钟爱,面临赴美设厂生产压力。「民主供应链」上台湾损益的变动已可预期。

如仅从冷战的观点思考,以剥离「红色产业链」投身「民主产业链」为念,不仅昧于事实,甚至将妨碍产业发展。唯有回归纯粹的经济视野,才能无所羁绊地畅行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