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对两岸货贸服贸的辩证思维

ECFA的存续问题,应是个可以理性辩论的议题。图/中新社

国内九大工商团体日前邀请三党总统参选人针对攸关台湾未来经济发展议题座谈,两岸议题不意外的是企业界最关切的核心议题。国民党、民众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与柯文哲,都表示应在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前提下,重启ECFA谈判,且货贸先于服贸。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赖清德则抨击,认为重启服贸协定不但是走回靠向中国的老路,且会造成大量大陆人士来台开业工作,冲击台湾劳工;民进党官网甚至贴出一篇题为「重启服贸就是跟中国站在一起、冲康台湾年轻人」的文章,企图拉拢青年选票。

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后续推进,原本是个可以理性辩论的议题,但在政治操作下,又简化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抗中保台。且不论这样的说法多经不起考验,多年来义和团式的反中,以及诸多斑斑可考「抗中是工作、亲中是生活」的双标,都让民进党对两岸货贸、服贸的污名化显得苍白无力。

诚然,近十年来台湾社会意见最分歧、且争辩最激烈的议题之一,就是ECFA存续问题;2014年ECFA两岸服贸协议引发的太阳花学运,甚至造成台湾政治的深刻改变。可以这么说,自2010年ECFA签订以来,台湾对大陆的经贸路线就呈现了相当两极的看法:有论者认为ECFA是两岸经贸的压舱石,更是台湾通往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有论者则认为,ECFA是包着糖衣的毒药,不但让台湾锁进中国,更让台湾逐渐丧失民主自由。

众所周知,ECFA虽是由国民党主政时所推动,但一般社会大众所不知的是,即便当年两岸关系相对和缓,但这个本质上为两岸自由贸易协定的ECFA,在谈判过程中,大陆官员一开始仍坚持国际贸易谈判的「Give and Take」原则,要求台湾应同样对大陆开放。之所以最终产生符合两岸对等尊严的ECFA版本,以及对台明显让利的货贸早收清单,是我政府官员不断努力折冲所促成。

在全民高度关注下,当年负责ECFA谈判的我政府官员,在谈判过程考量的并非蓝绿或统独,而是如何维护并争取台湾最大经济利益。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即使ECFA的边际效应递减,但仍让台湾享有对大陆的市场准入关税优惠。更重要的是,如本报社论先前强调,ECFA所构建的两岸经贸脐带,让两岸人员、投资、贸易能维持相当的热度,一定程度缓解了两岸紧张关系。

因此,抛开政党立场,从安全及利益的角度重新省视ECFA,台湾应思考三个问题:

首先,两岸经贸是否可能脱钩?即使因国际情势、大陆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台商投资大陆逐年下滑,但以外贸为主的台湾,要与大陆经贸完全脱钩并不实际。美国2018年启动对大陆的贸易战,其结果反而造成2022年美中贸易再创新高,以致美国改弦易辙,以较务实的「去风险化」取代过于理想的「脱钩」。

其次,在两岸经贸难以脱钩的现实上,两岸经贸事务应该遵循怎样的规范?如若反对者所言,ECFA让台湾锁进一中框架,两岸经贸事务应回归例如世贸组织(WTO)的国际规范,那台湾必须面对长期以来对大陆投资、贸易的不公平待遇。也就是说,台湾必须对等开放来自大陆的投资及产品,否则将失去大陆这个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言可喻。因此,吾人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为:台湾是否能透过民主防卫机制的建构与强化,降低两岸经贸交流过程的政治风险?

从两岸小三通到大三通、陆客观光、陆生就读,以及陆资投资,台湾每次对陆开放,都不乏有论者指称将造成中共的木马屠城。然而,事实证明,在一定的规范下,对陆开放不但并未破坏台湾的自由民主,还为台湾带来了经济利益和安全保障。也就是说,无论是货贸甚至服贸,在推动过程中若损及台湾利益,台湾都应有足够自信,透过民主机制与社会力量进行纠偏。

以小事大要以智,台湾面对大陆,要有策略与方法,更重要的,要有辩证的思维。台湾的最佳利益,是对大陆在合作中竞争,并避免对抗。两岸货贸、服贸,原是两岸可合作的部分;但若是仅是粗暴且不负责任的恫吓此举将有数百万大陆人因服贸来台抢工作、甚至影响台湾政治,则不但是视台湾法令于无物,更是蔑视台湾社会制衡力量的愚民。

辩证来看,两岸越多的合作,反而能建构更安全的台湾。不断诉诸恐惧,只会让两岸原本可能的合作变成对抗。读史可鉴,任何煽动偏狭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政治人物,或许有可能获得短期政治利益,但终将被人民唾弃与被历史淘汰。盼台湾所有从政者都能慎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