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对两岸企业家峰会的期许与想望

疫情期间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以视频连线方式在南京市和台北市同步举行。图/新华社

10月中旬,中国大陆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其倡议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让大陆在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升高的此刻,掌握了道德与话语的制高点;且「一带一路」揭橥的新型全球化战略,更让大陆隐然成为引领全球南方国家的共主,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叫板。时隔一个月的11月14日,大陆将在南京举办「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由于这是疫后迄今,大陆举办的两岸最高层级经贸交流平台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应正确解读此次大陆对台湾所释放的讯息,并借此找到撬动台湾利益最大化的杠杆。

今年是两岸企业家峰会成立的第十年,且此时正值两岸关系转折的十字路口,种种因素,使得大陆方面高度重视这个目前少数仍在运作的两岸经贸合作平台,其动态亦引发各界关注。依规划议程,陆方除政协主席王沪宁将亲自出席,江苏各地级市官员也将汇聚南京,希望借由这个机会,加强和台湾企业界的互动。

在两岸关系持续低荡之际,此次两岸峰会举办有两大意义:一是大陆当局展现了对台以融合发展为主旋律的战略定力;二是凸显和俄乌战争、以哈冲突最大的不同,就是两岸不但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敌我矛盾,甚至还有许多对话、合作的空间。

近年来两岸之间喧嚣不断,双方鹰派不但相互叫嚣,且论调越来越激进。大陆部分学者、意见领袖、网民,认为以大陆现今军事实力,「惠台」不如「攻台」,以致大陆网上遍传「早上出兵、中午统一」的惊人之语。也就是说,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大陆的不断围堵,大陆民族主义情绪一再被激化。而两岸由于缺乏交流,台湾少部分激进的言论不断被放大,进一步刺激了大陆社会,以致民间「武统」论甚嚣尘上,形成本报社论之前曾强调的,两岸敌意螺旋不断上升的危境。

因此,两岸峰会的扩大举办,以及大陆近期对台的一些软性举措,在在透露出大陆当局不愿轻言启战的讯息;也反映大陆当局对于与台湾民间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抱持着相当的期待。

基于此,此次两岸峰会至少有三大观察重点:

首先,大陆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思维与顶层设计。2011年10月,两岸两会在天津签订了「关于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的共同意见」,其中提到包括「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扩大产业合作范围」、「强化两岸合作创新能力,促进两岸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培育两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和竞争力,繁荣两岸经济」等,现在回顾,仍是两岸产业合作最适切的思维。因此,如若陆方能回归上述共识,则有利于两岸产业合作的长远擘划。

其次,陆方对两岸经济架构协议(ECFA)的态度。近年来,两岸经贸屡遭逆流,无论是农渔产品的禁运,或是大陆对台的贸易壁垒调查、对聚碳酸酯课征反倾销税,甚或考虑终止ECFA等,都让多年来累积不易的两岸经贸成果蒙上阴影。诚如本报社论日前提及,ECFA是两岸仅存的经济脐带,若骤然切断,不仅意味两岸经贸的戛然而止,更代表军事冲突的必然升高。因此陆方对ECFA存续的态度,则是此次峰会的另一个看点。

最后,两岸产业合作的实质内容。一直以来,两岸经贸合作模式,主要是台湾出口零组件到大陆后,再组装成终端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但随着大陆内循环的推动,着重内需市场的做大做强,大陆必定会加速进口替代,打造更完整的红色供应链。但对长期以出口为导向的台商,要从「外」转「内」,往往不得其门而入。也就是说,台商要打入大陆例如手机、新能源车等已逐渐形成市场规模的终端产品,仍存在一些制度、非制度的障碍,而这也是两岸产业能否真正合作的关键。

这次两岸峰会的主轴是「新格局中融合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台湾方除了不少企业领袖与会,两岸还会针对资通讯、节能环保、金融、中小企业、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探讨产业合作的路径和方法。如果陆方能真切的落实此次两岸峰会达成的合作共识,相信就能达到其一再宣示的、让台胞台企「愿意来、留得住、融得进、发展好」的政策目标。

在两岸产业仍存在许多优势互补空间的基础上,两岸峰会达成越多的具体成果,意味两岸产业将有更多合作。更重要的是,代表两岸有足够的智慧,寻找共荣共存的方式。因此,除了相信两岸峰会能成为合作的峰会,更期许两岸峰会能扮演促成和平的峰会!相信这是两岸期待过更好生活、却没有话语权的普罗庶民,对此次两岸峰会最大的期许与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