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论疫后两岸经贸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工商社论》

大陆「新十条」防疫措施的颁布,意味动态清零政策的正式松绑。一般预料,随着明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后政府人事底定,大陆将进一步解封,届时两岸往来的制度性障碍即将排除。然而,在近三年的疫情期间,无论是国际情势、两岸关系,以及两岸各自内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致疫后的两岸经贸交流,势必充满许多挑战。

首先,在国际情势方面,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迄今,历经政党轮替的美国,仍将大陆视为「最重要战略竞争对手」,不但丝毫未稍减对大陆的遏制,还层层加码、且精准打击。拜登上任后不但未取消川普对大陆课征的关税,还加速推动美中科技、产业链、金融等各个领域的脱钩。虽然历经几次的磋商,美中达成两大国管控分歧的共识,美国甚至表明可与大陆在某些领域「再挂钩」,但也明白揭示未来将是与陆全面竞争的「决定性十年」,美中将建构成更为清楚的斗而不破的对抗格局。

其次,在两岸关系方面,自2020年以来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虽然两岸经贸结构并未有显著改变,大陆仍是我最主要出口、投资地区,也是我最主要贸易伙伴;但由于两岸政府根本上已停止往来,且近年来无论是在疫情防控上的龃龉、大陆军机绕台的常态化,或大陆对台农渔产品的禁运,都让台海两岸间的不信任与误解,由政府延伸到民间社会。随着大陆民族主义的升温,有大陆研究机构针对城市居民进行调查,有超过5成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对台武统。亦即若两岸对峙僵局再不化解,有任何擦枪走火,将可能如星火燎原,两岸的对撞将由政府蔓延到民间。

最后,在两岸各自内部方面,习近平二十大的顺利延任,代表短期内大陆内部已无能够挑战习近平的政治力量;故习近平可专心致志实践国家发展目标,不需进行不必要的对抗。因此,中共一方面将以「说好中国故事」取代「战狼外交」;另一方面,则将导正近两年来过左的产经政策与过严的清零防控,让经济发展回到施政主轴。至于台湾,11月地方选举的结果,某种程度反映了民众对经济民生的焦虑与迫切感。

疫后两岸经贸交流,受到上述国际情势、两岸关系、两岸各自内部等因素的交错影响,预料将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美中对抗下的地缘政治变化,将让大陆台商由过去的左右逢源变成左右为难,有更多台商将被迫选边站;二是两岸民族主义的升温与对抗,会让两岸经贸交流被赋予更多政治想像,但也更容易动辄得咎。因此,无论是台湾经贸团体赴陆,亦或大陆经贸团来台,相较过去都将面临更多的批评与更大的压力;例如此次台湾两岸企业家峰会赴陆,目的是为争取两岸产业的进一步合作,但也遭受部分民间团体质疑此为配合中共的经济统战,让台湾被锁进大陆设定的两岸经济一体化策略。

虽然相较过去两岸经贸交流的挑战增加,但由于疫后两岸都希望回归民生经济,因此,疫后两岸经贸交流,仍存在相当的机遇;特别是在美国扩大对陆压制下,大陆更希望透过台湾突围。因此,台湾如能在不违反美国禁令的前提下与陆方合作,将可借由两岸产业合作,为两岸对话创造空间,也为两岸的和平稳定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然而,疫后的两岸经贸交流有几个面向需要注意:首先,政府应制定更灵活、弹性的两岸交流规范,避免不合时宜的法规与过度僵化的意识形态,限制了台湾经贸团体在两岸经贸交流的空间与活力。其次,台湾经贸团体也必须与社会进行更多的对话、争取更多社会的支持,以避免台湾社会的误解,而被贴上不必要的政治标签,甚至让两岸经贸交流被视为跨海峡政商联盟的合谋。最后,两岸经贸交流影响的不只是政府或企业界,而是台湾整体社会,因此,应由例如海基会或相关经贸团体牵头,针对两岸经贸交流的方向、目标甚至战略,邀集各界进行更多元的讨论。

美中虽有对抗,但亦有对话;随着美台关系的升温,台海两岸更应增加对话防止误判。因此,如何透过有序的两岸经贸交流,为疫后两岸对话展开契机?将是台湾各界都必须面对及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