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两岸需要的是健康与对等的经贸关系

工商社论》

中美贸易战与地缘政治风险已经让敏感的资本市场感受到寒意。随着近期两岸的对抗形势再度升高,中共官方针对台湾禁止自大陆进口的2,455项产品,展开贸易壁垒调查,终止ECFA的风声也甚嚣尘上。不少有识之士担忧,中共是不是将不再让利,且准备以贸易打击台湾?双方政府究竟该如何处理两岸经贸关系?

经贸关系成为政治工具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年美国为打击中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设立名单来进行出口管制或重点打击某个贸易伙伴,甚至片面撕毁协定的做法,已经逐渐让部分国家有样学样。当日本可以如法炮制打击韩国,如果中国依样画葫芦打击台湾,也就不令人意外。两岸经贸更是无处不政治。过去中国大陆除了ECFA之外,年年加码推出《惠台31条》、《26条》、《11条》等对台优惠措施。但随着两岸关系愈趋紧绷紧张、惠台政策看似效益有限,且边际效用递减,对岸开始有主张紧缩惠台的声音,即所谓穷台策略。

中共对台湾的贸易调查、终止惠台或是终止ECFA是否会对台湾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穷台策略是否成真?

从产业结构分析,台湾经济的核心是有扎实基础、具高附加价值、且高度全球化的制造业。2021年台湾制造业增加值2,547.5亿美元,居全球第11位,与第十位的俄罗斯相差无几。台湾人均制造业增加值高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法国,也比中国大陆高。此皆显示,台湾制造业是拥有资本与技术密集的高端制造业。2021年台湾的出口以IC半导体等产品为主,占比36.6%,机电与机械工具机的出口占比达到63%。

事实上,台湾出口的工具机与上游半导体、机电等有竞争力的产品,非但不依赖中国大陆的关税优惠,反而还助中国大陆提升产业竞争力。现阶段在美国拉拢盟友升高对中国出口管制的时刻,中共官方若阻止这些台湾产品进入大陆,无异是自毁长城。

台湾真正依赖中国大陆市场优惠出口的,是相对较为弱势的农业产品。不过,这些产品出口的份额本来就不大,例如台湾全部的水果类出口占比仅0.036%,台湾咖啡茶叶等的出口也不到0.029%,就算全部停止出口对台湾的经济影响也非常的小。因此,贸易调查以及其调查的结果,其实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加上2016年以后,台湾虽不强调脱钩,但开始系统性地分散风险,例如,新南向政策的推动成效虽未必良好,但已建立起市场足够的心理预警防线。

因此,大陆观光客不来或不买台湾农渔产,或贸易壁垒调查,台湾社会并不因此而紧张,甚至就算暂停ECFA,实际对台湾的影响可能也不大。此外,贸易与投资是互为替代的,绝大多数的台湾企业都已在中国大陆有生产基地。若从台湾出口大陆存在贸易障碍,也可以改以在大陆的子公司生产销售。

然而,这绝非意味台湾可以高枕无忧、不顾一切放任恶化两岸关系。

首先,两岸经贸对台湾仍非常重要。台湾对中国大陆(含香港)的出口占总出口的4成,去年贸易顺差利益约为1,500亿美元。贸易之外还有投资,中国大陆也是台资最重要的海外投资地,大量台资企业长期深耕大陆,每年台湾上市公司从大陆的利润汇回,长期约占台湾股市派息的4成。

其次,更重要的是,此关乎投资信心与民心士气。台湾是由资本与技术密集堆叠而起的高科技重镇,也有许多外商投资台湾。厂商愿意长期投资台湾,并不是因为真的认为中共必然打不下台湾,而是在过去认为两岸关系缓和且前景乐观,也相信台湾不至于与对岸公然决裂。资本与技术是敏感的,一旦地缘政治风险恶化到某个难以回头的临界点,极可能触发资本技术在极短的时间的大量外逃而让一切成空。

其实,两岸皆有必要重新梳理双边经贸关系。台湾大可直面贸易调查与贸易投资待遇不对等与不公平的问题,不再对自由贸易应尽的义务与两千多项大陆农工产品输台的贸易壁垒视若无睹。任何奠基于一方、单向片面的贸易优惠,皆可能变成日后的争端与冲突,此对于已经成为东亚高科技制造重镇的台湾并非好事;更何况两岸政治波动极大。反之,中共方面也应该反思其自认过度付出的惠台让利。过去台湾只取不与、不拿白不拿,谈何尊严?中国大陆意图透过施恩,拢络收买,谈何委屈?两岸政府真正该跨越的,是这种不正常的「恩施关系意识」。

虽然台湾即将进入政治的热季,但不论未来由谁执政,都必须稳定两岸关系,让两岸经贸往来在真正的对等尊严下,得以健康、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