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商是两岸关系的资产

旺报社评

进军大陆市场20年的台湾高档餐饮品牌鼎泰丰,决定10月底关闭北京、天津、西安和青岛等地14家分店,退出华北市场。无独有偶,台湾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摩斯汉堡母公司安心食品,也宣布裁撤厦门合资企业,将退出当地市场。干杯集团同样宣布缩减大陆市场营运规模占比,今年上半年关闭大陆7家分店,预计下半年还要收掉4家。

内需市场疲软 复苏缓慢

鼎泰丰退出华北市场,除20年营业执照期限届满外,主要还是大陆消费市场复苏缓慢,餐饮业大环境不利,加上外国旅客回流不佳(占北京鼎泰丰客源约2~3成),连带削弱鼎泰丰营收及获利,因而做出关门决定。大陆内需市场疲软,已对台商去留(尤其是与内需服务高度相关),产生重大影响。

依据大陆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大陆餐饮业收入仍维持7.9%成长率,但相较今年第一季成长10.8%,去年全年成长高达20.4%,成长明显放缓。大陆知名商业登记平台「天眼查」统计指出,今年上半年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及吊销量,高达105.6万家,接近2023年135.9万家的8成。大陆内需服务动能欲振乏力,不仅牵动当地内需企业生存,也强烈左右台商去留。

当然,影响大陆台商去留决定,并非只有经济因素,两岸政治氛围及中美对抗引发的供应链移转,也是关键。近年来,在民进党主政下,两岸关系急速恶化,台商在大陆经营如履薄冰,与大陆官方走得太近,很容易被扣上中共同路人红帽子,严重的话还可能被以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定罪。另一方面,大陆最高法院推出「反台独新规」,情节重大者可判处死刑,也让大陆台商感到不安,深怕不经意触碰红线。

更不用说,随着中美对抗意识升温、非红供应链快速崛起,部分台商被迫面临选边站的两难困境。尤其是台商从事业务若涉及高科技、战略性物资、国家安全等敏感性项目,在难以摆脱美国长臂管辖权的前提下,只能选择加速移转产能,强化「中国+1」策略。凡此种种,自然会影响台商在大陆经营决策,也会牵动台商投资布局。

两岸关系冰封 进退两难

根据财政部统计,2023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出口比重下滑到35.2%,创下21年来新低水准,今年7月,这个数字更进一步跌落至29.1%。个中因素,除与大陆内需市场低迷有关外,台商产能逐渐外移,让过去以大陆为生产中心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质变,也是重要因素。这绝非臆测,从台湾的外销订单海外生产比重及对陆投资变化,可以获得进一步佐证。

6月底经济部统计处公布最新「2024年外销订单海外生产实况调查」,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受到供应链加速移转影响,在2023年外销订单海外生产比重中,中国大陆(含香港)比重降至37.8%,写下2011年开办这个调查以来新低纪录,也较2016年高点49.8%少掉12%。经济部投审司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亦指出,2023年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续减至30.3亿美元,占整体对外投资比重则仅剩11.4%,同样都写下自2002年及1992年以来新低。

面对大陆台商出走与产能加速外移,两岸政府都有责任,也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毕竟台商在两岸之间的重要性,不管是作为两岸经贸往来的推动者,或是两岸关系的润滑剂,对台湾或大陆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也是无可取代的角色。以台商的生产技术与管理能力,不只有助于大陆加速双循环、提升消费,也能对大陆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供应链自主,提供正面帮助。而对台湾方面来说,台商每年从大陆赚到的外汇收入与汇回的投资收益,更是当下及未来贡献台湾经济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站在修复两岸关系或促进两岸经济的角度,台商都是资产而非负债,两岸政府都应照顾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