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关系主导权在人民

旺报社评

河南郑州发生严重水灾,大陆台商及台湾民间社会立刻展开捐赠行动,蔡英文总统、赖清德副总统与苏贞昌院长也都表达慰问之意,大陆国台办很快做出正面回应,让外界重新看到两岸善意互动与情感的连结。台湾对河南水灾格外有感,除了灾情透过媒体、网路广泛传播让人震撼外,郑州是台商热门聚居地之一,亦是重要原因。

让两岸社会融二为一

过去,台湾对1991年华东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关怀,大多出于非常直接、单纯的「同胞之情」。随着30年来两岸民间交流往来的蓬勃发展,愈来愈多台湾人在大陆各地扎根,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此次河南水灾,台湾民众的「感同身受」不再只是民族、血脉相连的关系,而更多了一层现实联结。这种联结对两岸和平发展的保障、政治分歧最终的解决、价值观的融合与一体感的实现更重要。

两岸「同文同种」是无法辩驳的事实,但过去30年的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共同渊源的感性诉求,或刻意塑造彼此的浪漫想像,两岸关系还是走不稳,也走不远的。正如同人与人的交往,关键在于要能相互接受、理解、尊重,两岸关系要行稳致远,也需要两岸人民相互接受;要实现「和平统一」,必须创造条件让两岸社会融二为一。

两岸社会如何「融二为一」?这个问题看似复杂无解,但近期一篇由对岸青年涉台学者所撰写的论文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两岸社会思考与启发。这篇论文透过对在陆台湾人的问卷与访谈发现,台湾人在大陆以个人身分参与社会组织愈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愈多,融入大陆社会的程度就愈高,反之,参与「抱团式」组织对其社会融入并无显著影响。简言之,台湾人若以个人身分参与大陆社会与政治活动,往往更容易融入大陆社会。

「参与才能理解,理解产生认同」,道理看似浅显,实践起来却不容易。过去30年来,约百万台湾人在大陆定居,但一方面是我官方对台胞参与大陆党政系统设有「法律红线」,另一方面在政治考量下,大陆亦无意吸纳台胞参与大陆的社会与政治活动,至多给一些名誉性质的称谓,基本上是样板功能。大部分在陆台湾人难以进入大陆的「治理体系」中,若遇到困难或诉求,只能找台商协会或其他非制度管道解决,不然就自认倒楣。大陆习惯于「归口」管理,「抱团式」组织虽然维持一定活跃度,但真正能让多少台胞融入大陆、认同大陆治理,至少在学术研究的答案是不明显的。在大陆居住的台湾人如此,遑论大部分在台湾生活的民众?

台胞有落地生根想法

随着大陆近几年实行「同等待遇」政策、推出卡式台胞证和居住证,在陆台湾人在旅行、医疗、户政、考试等方面原有的「隐形障碍」正被逐渐消除,一些省市亦开放台湾人报名「事业单位」、社区主任助理等具有准官方色彩的职位。与此同时,大陆自身治理水平的提高和逐渐细腻,也受到愈来愈多在陆台湾人所感知、认可,大陆调动各方资源,高效率执行入境检疫,全民普筛和疫苗施打亦让在陆台湾人深有体会、刮目相看,并产生「中国人的骄傲感」。但台湾人在大陆距离有意义的「政治参与」,因制度建构尚未完成,甚至较清晰的路线图也都未见到,可谓遥不可及。

化解两岸分歧需要创意,大陆越来越富裕,生活也非常自由,越来越多长居大陆的台湾人有落地生根的想法,在上海、江苏、福建等地成立的「两岸融合试验区」,应鼓励台湾人参选「居委会」、「村委会」等当地基层自治组织,亦可制定明确规范,让符合条件的台湾人可以担任人大、政协,成为在地台湾人的民意代表。当常住大陆的台湾人有了「当家做主」的感受,相信在台湾的民众也会自然而然降低对大陆体制的排斥感,甚至产生吸引力。

台湾设有严格法律规范,禁止台湾人参与大陆政治组织、担任官方职务,但对有意融入大陆社会的台湾人而言,台湾法律的阻碍因素就会降低,一旦有越来越多台湾人愿意加入大陆政治体系,对台湾内部民心所造成的影响将至深且远。两德统一在冷战因素消失后立刻无痛实现,正是西德能长期吸引东德人心认同所创造的成绩,西德可以做到,大陆自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