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关系旺盛的生命力

旺报社评

刘畊宏健身影片爆红大陆网路,王心凌在大陆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演出引发现象级讨论,周杰伦、罗大佑、孙燕姿等歌星举办的线上演唱会吸引上亿网民观看,疫情当下两岸官方关系肃杀,新一波「台星热」却让人看到两岸关系的生命力。

重整影响力 台湾再发光

台湾明星在大陆焕发第二春,表面是疫情下大陆「宅经济」、「云娱乐」异军突起,实质上仍是「内容为王」逻辑下,台湾文化透过两岸交流所展现的软实力。无论是90后难忘的王心凌、60后的偶像罗大佑,甚至冷战时代的邓丽君,都是当时代华语流行音乐潮流的引领者,如果没有他们在两岸创造的流行音乐荣景,也无法在今天勾起大陆不同世代的「集体回忆」。不过,观察这波「台星热」背后的两岸媒体传播生态、民意思潮和舆论现状,可以发现,这一波与过往台湾流行文化影响大陆的方式完全不同。

首先,大陆经济崛起30年后,华语娱乐产业早已以大陆为基地,但不代表台湾流行文化没落。至少2010年前,台湾仍是华语综艺最顶尖的「中央厨房」和「核心供应链」,连胡夏、丁当等大陆年轻歌手,都是靠台湾公司包装行销而走红。只是大陆丰沛的资金与庞大市场对台湾演艺圈造成磁吸效应,过去10年间大陆新媒体、融媒体技术和应用后来居上,原本以电视制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台湾综艺「黄金流水线」逐渐黯淡。

随着大陆自产「小鲜肉」、「流量美女」等新一代本土明星崛起,年轻台星在大陆愈来愈不吃香。但台湾对大陆的文化影响力并未衰退,而是以化整为零的方式重组。近期台星线上演唱会虽使用大陆网路影音平台、王心凌靠参加大陆网路综艺节目翻红,台湾音乐人、制作人或团队也都在大陆开设工作室,与当地团队合作共同企画各类综艺,台湾综艺节目元素并未消失,而是化整为零在大陆重组。

过去10年两岸流行文化看似「台消陆长」,实质是两岸综艺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有别于过去大陆民众仰视、崇拜的华语流行音乐、综艺作品几乎都是「台湾制造」,如今大陆的流行文化作品,虽然由大陆团队制作,但可以看到亮眼的台湾元素。台湾社会应该自信看待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而不是局限在「被掏空」、「酸葡萄」等消极心态之中。

民粹非多数 爱台是主流

其次,21世纪至今大陆出现的两波「台星热」,恰巧都出现在民进党执政时期,而两岸社会对彼此心态和观感的前后变化,更值得深思。周杰伦、蔡依林、王心凌、五月天等,在2008年以前就已是偶像明星,那时两岸还处于未能「三通」、协商长期中断的僵局状态,但一方面当时大陆社会普遍对台湾持有一种「朦胧美」的好感与善意,另一方面台湾社会也高度自信,不仅欢迎「中国风」融入流行文化创作中,也不在意明星登陆发展。

如今两岸氛围丕变,不但明星登陆和「卖台」被画上等号,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中国认同的言论和创作,也被贴上「认知作战」标签。然而,大陆新一波「台星热」再次证明,「反台民粹」并非多数,「爱台民意」才是大陆社会的主流。同样,近期大陆官方小学教材插图风波发生后,不少大陆网民发现反倒是台湾的国文课本插图,充满中华文化典雅气息,有关「中华文化在台湾」的感慨,再次在大陆网路流行起来。

两岸交流生生不息,归根结柢源自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台湾要珍惜大陆民众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向往和尊重,呵护好中华文化连结两岸的独特价值,大陆也要看到中华文化早已在台湾的土地深深扎根,台湾民间的坚持与传承完全抵挡得住短期的政治操作与切割。两岸政治分歧要靠时间来化解,文化上的自然融合,无疑可以缩短等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