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小三通重塑两岸建设性关系

旺报社评

2020年前11个月,台湾大陆出口144.6亿元,年增达14%,同期台资赴大陆投资金额同比增50.43%,两岸经贸关系看似更紧密,但不能忽略其中有中美科技战大陆抢购晶片的因素。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报导称,台商在大陆盈利减少、持续撤资断言「两岸一起繁荣的时代已逝」。这篇报导访问的台商偏重中小型台商,结论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处,但反映出目前的政治氛围下,外界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前景普遍没有信心

拜登会与北京寻求疫后合作

缺乏信心的原因,主要源于三个面向:一是民进党执政后,两岸经贸合作议程停滞不前,过去马政府时期由政府牵头推动的产业搭桥等计划中断,两岸经贸合作的政治风险增加。二是中美竞争主导的关系模式确立,不会因川普下台而出现根本扭转,美国对中国高科技封锁限制也冲击两岸经贸格局。三是确有不少台商没跟上大陆转型步伐,成为「腾笼换鸟」和「环保攻坚战」的淘汰者或牺牲品

随着内外情势的最新变化,上述焦虑或有所缓解。首先,拜登政府以内部问题为优先,无暇与大陆争霸,反而会与北京寻求疫后全球化的合作之道,也不会动辄采取「川普主义」式的经济打压。至少在短期内,台湾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顾虑得以减轻,两岸经贸的政治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其次,透过近期举行的「高级干部研讨班」,中共「三新」路线呼之欲出,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大陆已经为今后30年定调:一方面在全力冲刺高精尖」自主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巩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另一方面格外重视「内循环」,彻底激发大陆十几亿人内需市场的潜能。这对台湾而言是重大利多,盖因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台企,在讲求全门类工业体系的大陆仍可谋得一席之地,而在生技、半导体、精密工业等领域握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台企,依旧能在大陆维持强劲的竞争力。

站在30年「新发展阶段」重新审视两岸关系,意味着大陆对台政策已经从「打」、「谈」进入到「融」的新阶段。特别是近期北京抢抓美国政治窗口期,透过多管道释出贸然「武统」不符合对台政策,亦违背了「战略机遇期」的基本路线。此举不仅向美方表达对台海和平的稳定承诺,也给了美方足够的回旋空间,以调整川普、蓬佩奥时期「用力过猛」的对台政策。因此,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台湾有必要敏锐捕捉外部情势的变化,认真思考一个面向未来30年的两岸关系。

两岸关系只剩死路一条吗?

受制于选举政治,加上台湾夹处中美两强之间,很难从30年的历史纵深规画两岸关系。历史曾经给予李登辉政府以《国统纲领》指导两岸关系的良机,讽刺的是,台湾放弃追求统一的目标后,反而是北京更多继承了《国统纲领》的理念,并一度在马政府任内看到曙光。然而,当蔡政府「借力使力」,利用中美冲突几乎让两岸合作机制瘫痪,过去30年来两岸以政府协商终止敌对状态、以和平协议开启统一进程的希望,看似破灭殆尽。

这意味着两岸关系只剩死路一条吗?非也。以《国统纲领》为代表的「自上而下」两岸路线图的受挫,非但不会否定过去30年两岸关系的探索,反而开启了两岸经济社会「自下而上」逐渐融一新路径。去年底,大陆高调纪念昆山与台湾融合发展30年,宣布将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面积扩大至昆山全域。同时,中共《十四五规画建议稿》写入「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昆山和福建恰好是两岸30年和平发展成果的缩影,是否可以作为未来30年两岸「自下而上」融一的试验田?值得两岸政府和业界深入思考。

例如,毗邻昆山的苏州工业园区,采取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建模式,体现了对等尊严的原则。那么,昆山的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是否也可以考虑由两岸官方以适当名义合作共建?同理谢长廷曾尝试以「一国两市」解套高雄厦门的城市交流,而金门与厦门更可以诠释为「一省两门」,如果两岸以此为基础建立对话机制,双方戴上「金厦合作」的白手套,尽快就恢复小三通等迫切议题进行沟通,许多政治分歧不就可以求同存异、迎刃而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