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华文明体系下的两岸关系
旺报社评
美国总统当选人川普在竞选过程中曾多次表示,台湾离美国太远,离中国太近,美国出兵保台的代价太高;又表示台湾要美国保护,就必须付出相对应的代价,如同买保险一样。日前英国媒体《金融时报》报导,赖清德政府已由私下管道向川普团队提出5000亿元的军购清单,颇有递「投名状」之意。
美国卖台的历史恐惧
值得探究的是,台湾朝野政党与一般民意,虽不否定向美国缴「保护费」的必要,却又不免心里嘀咕,担心以川普的「交易性格」,如果对方出更高的价格,我们是不是会被出卖,人财两空细思极恐。这样的集体焦虑感并非完全出于对「川普2.0」的忧虑,而是长期以来对美国「出卖台湾」的一种历史性恐惧。
为何台湾政党与媒体少见质疑「保护费」之声,我们是不愿思考还是害怕思考?保护费的底层逻辑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弱者面对强者进逼,只好寻求其他强者的保护。在付给美国保护费这件事上,台湾自认为弱者,两岸关系是强凌弱、大欺小的丛林法则,只好找美国保护。
这个逻辑推论有许多值得深究之处。首先,台湾是「弱者」吗?我们若从军力、国土、人口这些直观的硬指标,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如果把台湾视为美中之间的连结、杠杆或枢纽,台湾还是弱者吗?如果两岸同属一国,台湾是弱者吗?过去台湾不是利用中国大陆的腹地维持经济发展吗?不是利用与中国大陆的连结取得对外谈判的空间吗?
其次要问的是,两岸关系是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吗?既是也不是。先厘清一个观念,国际体系虽然是无政府状态,但有规则,这个规则是强权暴力与文明秩序妥协的结果。两岸都存在于西伐利亚主权体系中,都需面对国际实力与规范的制约。台湾国际空间固然受到中国影响力上升的挤压,但同时大陆也需要顾及国际社会反弹的压力。而且两岸并非单纯的国与国关系,在万国体系之外,有一套中国的文明价值、历史逻辑与政治秩序影响着两岸互动,两岸关系自然不是单纯的强弱之间只能有并吞或扈从的关系。
用宏观座标界定自己
我们往往只看到主权体系下的两岸关系,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中华文明体系下两岸的历史脉络与可能发展。两岸分裂分治是内战遗绪,在中国国家形构的历史规律与驱动中,终将走向大一统,但如何完成统一,在中华文明价值中也有春秋评价的一套价值规范。
例如《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述中,段不敬兄长,不可称弟,如同二国之君,故称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有失教诲。短短几字,微言大义,历史公断,大陆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有其一定的道德约制。中国人认为「民心」即「天命」,失民心者失天下,国家统一就不能单纯使用暴力,而必须自证民心之所向。
基于自认是弱者、否认两岸和平解决的可能性,使我们放弃追求与探索主导自己命运的可能性,不再设计两岸长治久安的政治框架,只寄希望于强者,等待强者的保护,交保护费甘之如饴。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任由强者索求和摆弄,然后又沉溺在被出卖的惶恐中不可自拔。
这种弱者意识让我们在美中台三边关系中自行退位,自动退出餐桌,而成为桌上任人分食的鱼肉。我们不敢,也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甚至不知道自身的筹码价值与利益所在。
我们缺乏对整个中国、对台湾、对中华民国一种本体论的理解与认知。中国是什么?中华民国是什么?台湾是什么?台湾人是什么人?我们之所以自怜自艾,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更广大的地理、更绵长的历史去看自己,没有用宏观的座标来界定自己,最终自我驯化、自证成了永远只能交保护费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