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离开 Google – Why I left Google

Sega Cheng

时间是 2006 年夏天, 我与 Google 台湾总经理立峰教授, 坐在小房间里讨论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问题, 立峰跟我说了一个以 dynamic programming 为基础的演算法, 可以解决我们眼前讨论的问题, 我认得这个演算法, 是自然语言处理中常用的 foward-backward algorithm, 于是点头称是 … …

那是台湾 Google 刚成立的第一年, 当时所谓的台湾 Google, 只有一位全职软体工程师 (我们都叫他大师兄), 而我是第一位软体工程师的实习生, 全公司包含简立峰总经理, 总共 5 个人, 2 间小办公室, 很挤.

现在台湾 Google 已经是一个超越一百人的公司, 手上握有 Google 最重要的几个 project, 和一群全台湾最杰出的软体工程师, 而我在最近离开了 Google, 身边很多人都很好奇不断问我为什么. 我看很多有名网路公司的人离职后都要在路上说明一番, 我觉得这是一个满不错的方式, 可以当作 FAQ, 也做一个分享.

先说好, 如果各位看倌希望看到什么爆料内容, 或是我痛骂 Google, 那可能要让各位失望了, 因为满多人离开那些明星网路公司都是不爽, 然后到网路上放炮, 我正好相反. 因为我对 Google 这家公司几乎没什么怨言, 就算有, 也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这不是因为我特别知足, 而是有一些更重要的因素在里面. 这其实应该从整个大环境讲起. 我只懂软体, 接下来的讨论就是单纯地聚焦在讨论软体.

很多在台湾的评论家会希望把美国矽谷那一套原封不动搬回台湾, 也有很多人也的确想尽办法 follow 这些评论家, 想要把创业车库文化用复制的方式在台湾实行, 很可惜的是, 台湾并没有很多太大的车库, 放不下电脑, 而且鼓吹直接将矽谷文化原封不动搬回来, 其实是忽略了很多事实, 因为台湾跟美国, 无论在软体文化上或是产业环境上, 都是天差地别的不同, 说直接一点, 不是不同, 而是差距很大. 在美国也待过几年, 我花了非常多的时间仔细体会两个地方差异.

台湾的现况是: 等于没有软体产业, 云端运算也只是让我们有机会卖更多的硬体

那些在美国, 离开明星公司的员工之所以会提出一些批判, 是因为他们 “有所选择”, 因为矽谷的环境很好, 机会很多, 资源很多, 大公司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所以只要稍有不爽, 他们离职的时候可以大做文章, 因为的确, 矽谷的创新活力带给他们充沛的资源,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出去创业, 或加入其他他们可以认同的明星公司, 并且因此获得更好的回报. 没必要在同一个地方忍受一点点的不爽. 简单来说, 他们的选择很多.

很可惜的是, 这些在台湾全部不成立; 在美国, 你出去创业, 大家觉得你很酷; 在台湾, 你出去创业, 会饱受众人怀疑的眼光. 在美国, 你创业之后, 整个产业会有支撑你的力量; 在台湾, 很抱歉, 我们根本没有软体产业, 只有几家软体公司, 资源和机会寥寥可数. 在美国, Google 不是最屌的公司, 因为那边三不五时就会冒出一些更屌的新创公司; 在台湾, Google 是最棒的软体公司, 你不可能对 Google 这家公司有什么抱怨, 因为没有更好的软体公司.

所以, 在美国, 有美国的做法; 在台湾, 有台湾的做法, 这一点就留到之后再跟大家分享, 这边就不再离题了.

回到我为什么离开 Google, 理由其实很简单, 因为我希望有一天, 在台湾也可以有一家软体公司, 可以像 Google 一样, 创造出最棒的工程环境和 business model, 让全世界看看, 台湾也可以在网路产业里有一席之地, 所以我选择加入了爱卡拉这一家非常有希望的新创公司, 汇集了许多同样是在台湾一等一的人才 (不好意思工商服务一下, 我也正在找 software engineer, 欢迎有志之士跟我联络), 我们正在重新打造下一代的产品, 希望我们之后的产品, 可以做为一个很棒的指标. 所以, 我离开 Google, 不是因为 Google 有哪里不好, 而是 Google 的环境真的太好了, 已经年届 30, 我怕如果我现在不离开自己的舒适圈, 换来的是未来更大的损失和机会成本. 因此我选择去挑战自我, 相信无论成与败, 我都可以在路上学到很多, 这是舒适的环境没办法带给我的, 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过程和经验. 所以, 大公司有大公司值得学习的地方, 创业也有创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任意地鼓吹加入大公司就是不好, 创业就是好, 或是相反的论调, 实际上都是昧于台湾软体环境的限制和事实, 这些论调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公平. 亚洲之所以会大部份的人选择 play safe, 主要还是在于文化和环境使然, 当然, 也有可能是文化直接造成了这种环境. 所以在台湾, 创业变成了一件很特别, 很小众的事情, 至于如何选择, 还是在于个人. 更重要的是, 有的时候, 加入大公司或创业不是一种取舍, 而是一个先后顺序罢了.

是的, Google 这几年来有非常非常多的转变, 也是很多网路上离职员工砲轰自己老东家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的媒体, 老是煞有其事地关注着这些转变的同时, 没有点出的事实是: “人家在讨论的这些转变和关注的问题, 层次已经超越我们太多了, 我们只是敲敲边鼓, 因为我们自己什么都没有.”, 这件事情不会在十年内改变, 因为我们落后的幅度非常大. 软体需要累积底蕴, 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功夫, 围绕着软体形成的文化就更不用说了, 无论是软体开发流程, 无论是软体人才管理, 或是软体创业精神, 我们可以学, 但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直接复制, 很遗憾, 这是没有办法模组化的部分

在 Google 有太多的故事, 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 也有太多太多关于软体的面向, 是我永远学不完的, 我学了一阵子, 不敢说学了很多, 但是现在我选择离开 Google, 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希望真的能为台湾的软体产业, 带来一点真正的价值和贡献.

本文作者为MMDays共同创办人, 现任爱卡拉执行长游戏橘子董事, 曾任Google 软体工程师.你可以在sega@ikala.tv 找到他.

本文是ETtoday新闻社群编辑GO主动向作者邀稿,经过作者以电子邮件同意之后刊出,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

张善政中华电信少赚5%,民怨可少90%!

NOW.in宣布关站网友叹:云端已死!可以出殡

联手杠上YouTube! 土豆网优酷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