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评析两岸经济协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两岸大交流时期,众多陆客来台,对台湾经济有一定助益,也增进彼此了解。图/本报资料照片

日前大陆宣布延长对台贸易壁垒调查期限,台湾各界各有解读。政府除了指称此举是大陆对台的经济胁迫、意图影响台湾大选,甚至提出数据论证,即便两岸经济协议中止,对台湾经济影响有限。本文透过历史回溯与宏观战略视野,评议两岸经济协议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众所周知,中共自1949年建政以来,始终将解决台湾问题视为神圣历史任务。毛泽东时期,对台采取强硬手段,以致台海情势高度紧张,两岸军事冲突几乎一触即发。然而,邓小平主政后扬弃毛路线,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透过所谓的改革开放,走上长达40多年的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道路。与此同时,大陆亦调整对台政策,希望透过通航、通邮、通商,以及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的交流,促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彼时,正逢新台币大幅升值、台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于是在大陆全力招商下,台湾企业纷纷赴陆。即使台湾当局提出诸多管制举措,台商仍加快、加大赴陆的脚步,投资区位由华南、华东延伸到环渤海、大西部;投资产业别则由劳力密集产业,逐渐转向资通讯产业,甚至大陆服务业的发展,都有台商参与的轨迹。即便近年来因种种因素,台商减少对陆投资,但迄今大陆仍是台湾最主要的投资地区,仍有数以万计的台商、台干在大陆。而今年上半年台湾1,685家上市柜公司中,就有1,202家在大陆投资,占比达71.34%。

两岸经贸的纽带,基本上建立在台商投资大陆的基础上。因此,虽然两岸在政治上曾多有龃龉,但台海关系基本上仍相对和平稳定。

历经扁政府八年的低荡,2008年两岸进入所谓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时期,两岸不仅实现完全直航,且大陆官员也纷纷赴台参访交流;同时,在两岸官方多次会谈下,台湾开放陆客来台观光、陆生来台就读,甚至陆资来台投资。一时之间,两岸往来络绎不绝。然而,2014年因两岸服贸协议引发的太阳花运动,不但翻转了台湾政治生态,也让热络的两岸交流戛然而止、两岸关系再次低荡。

絮絮叨叨回顾这些天宝遗事,主要是为了提醒台湾各界:70余年来,大陆从未改变对台的政治意图,改变的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手段。不容否认的是,自大陆对台由军事压迫转向经济合作后,两岸不但维系了长达40多年的和平,还走出了各自的繁荣发展。事实上,两岸以经贸合作为基础,所促成的成就包括:

首先,台商过去30年来在大陆的成长茁壮,不但成为今日台湾傲人经济成就的重要部分,且为两岸的善意互动奠定了基础。大陆官方曾公开表示,台商是大陆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与见证者;台商投资大陆,不但促进了大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与外贸的发展,同时还对大陆产业、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亦为大陆改革开放的政策创新提供了助力。

其次,开放陆客、陆生及陆资企业来台,不但对台湾经济有一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越多的陆籍人士赴台,就越能形成对台湾的安全保障。举例来说,近年来一些具官方背景的大陆组织,例如海贸会、机电商会、海旅会等,遵循两岸协议来台设立办事机构;这些大陆驻台机构的存在及作用,对两岸紧张关系的缓冲,产生了很大的助益。

最后,两岸多层次的交流,不但增进彼此了解的机会,更让台湾对大陆形成一定的垂范作用。无论是台湾流行文化等软实力的浸润,亦或台湾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甚至是台湾多元共生、由下而上的社会治理型态,都是大陆曾经或此刻学习或向往的典范。

加萨走廊战火正炽,两岸并不若「以巴之间」存在难以化解的历史仇恨;反而多年来两岸因为经贸领域的合作,累积了许多正向经验。可以预见,在美国都无法改变大陆对台政治意图的前提下,如果此刻两岸经济脐带骤然切断,大陆势必只能透过升高军事层面的施压,以化解内部高涨的民族主义。也就是说,作为两岸仅存的制度化规范,两岸经济协议的维系,最符合此刻台湾的经济及安全利益。

蔡总统只是一再强调:「和平是两岸的唯一选项」,但从未回答台湾该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化解两岸不断升高的敌意螺旋。台湾这个被《经济学人》喻为世界上最危险地区,需要的是务实可行的避险策略,而非美好但不切实际的词藻愿景。两岸经济协议的延续,意味着两岸经贸持续合作的可能;或许这并非理想情境下的最佳选择,但却是基于理性的最务实判断。因此,无论大陆延长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原因为何,对台湾来说,都将是重新省视与思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