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经济去政治

旺报社评

蔡英文总统接受日本《文艺春秋》访问,除批评大陆成为亚太区域和平稳定不确定因素外,也表示经济上将不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将加强贸易伙伴与投资地点更多元化布局,这是过去所没有的挑战,但应该可以在经济领域上获得很大的机会。

台湾对大陆出口节节攀升

不过度依赖大陆市场,蔡总统其实已经努力了5年,2016年上任后就成立「新南向政策办公室」,目标就是要以东南亚和纽澳、印度分散中国大陆市场;各部会提出新方案,必须导向新南向国家才会获得政府同意。但5年来的成效如何,大家心知肚明。就在蔡总统接受日媒访问前夕,财政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贸易统计,台湾对陆港的出口达到88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了32.6%,出口比重升高到42.8%,创11年新高,和蔡总统的说法形成了突兀的反差。

蔡总统上任以来,大力操作「去中国化」,两岸关系恶化。但是,台湾对陆港两地的出口,无论金额还是比重,却都节节攀升,2017至2020年期间的占比分别为41.2% 、41.3%、 40.1%和43.9%,比起马政府第2任期2012至2015年的平均39.9%都高,去年更足足高了4%,显示两岸间经济运行产生的供应链分布和市场形成,很难以政策加以改变,甚至新冠疫情也难以影响。若要以政策横加干预,极可能成本巨大而成果有限,甚至完全无效。近日台湾凤梨的出口「改变」,正好就是一个显著案例。

美国媒体「彭博社」日前发出讯息,报导台湾对日本凤梨出口,在今年3至6月的4个月成长了8倍,成为取代中国的台湾凤梨出口最大市场,中国暂停进口台湾凤梨,意图打击蔡政府的举动事与愿违,「未能达成预期效果」。农委会官员甚至洋洋得意:「流血都还没开始就止住了。」这则「出口」讯息立刻转化为「进口」,在几个绿媒中报导评论,作为台湾有能力「抗中」的范例。

没错,对岸确实在今年2月26日,由中国海关总署宣布,自3月起暂停进口台湾凤梨,因为「多次从台湾输入大陆的凤梨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此事在当时引发了两岸官方一阵互批,国台办出示去年向台湾通报28件检疫不合格的纪录和介壳虫照片,农委会则反驳只接获13件通报,并称骤然停止进口违反一般国家会熏蒸后再进口的「国际规范」。但台湾凤梨有90%以上出口是到对岸市场,又正逢金钻凤梨成熟高峰,无法出口兹事体大,农委会遂祭出10亿元出口运费补贴,协助农民转出口到其他国家,总算缔造了「日本取代中国」的绩效。

以政治手段干预代价巨大

然而,农委会和外媒没告诉大家的是,今年上半年凤梨总出口,在农委会编列巨额运费补贴之下,也才达到2.7万公吨(343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跌」了3成。而对日本出口4个月激增到16556公吨,是动用政府约3.6亿元补贴所获得的「佳绩」,每公斤运费和推广补贴高达22元新台币,和国内产地价格相当。这种巨额运费补贴不可能长期存在,请问明年若是取消,还能维持对其他国家出口的现况吗?

我们并不反对出口市场多元化,以避免高度集中产生的风险,但绝不赞成用造成扭曲的政策来营造绩效。事实上,台湾若要加入区域经济整合,例如有11个东亚成员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或和美国签署贸易协定,广泛开放农业市场是无法避免的;但要开放农业市场,就必须建立农民的信心和能力来面对挑战,否则就会面对民进党的「太阳花事件」。

因此,面对大陆因检疫问题暂停进口台湾农品,最好的策略就是直球对决,处理好农品检疫,并研发更合适的品种来打开国际市场。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同时处理凤梨(和其他农产品)面对大陆市场,以及未来农产品面对区域经济整合的「危机」。至于大陆市场,由于规模十分巨大,各种品级的需求都存在,应该让市场来决定哪些,以及多少数量的农产品对其出口,这才是对农业和农民的最佳策略。

台湾经济能否不依赖大陆,是个经济问题,用经济方法处理才是最佳策略。用政治手段或强行补贴干预,都要付出巨大代价,不可能受到人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