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政治框架是两岸和平的关键

旺报社评

陆委会在拜习会后发表声明称,任何以武力胁迫台湾接受其设定的政治框架及两岸终局,台湾人民及国际社会都不会接受。蔡政府拒绝接受的所谓「政治框架」,指的是陆方主张的一中原则、九二共识,但问题是,此次拜习会最重要的成就,正是美中逐渐建立的「护栏」概念,与民进党的国家定位方向愈来愈背道而驰。

四个坚持并非朝野共识

拜习会上,习近平以「台独与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的表述,回应国际社会所关切的「台海和平稳定」,并与反台独直接挂钩。拜登对中国大陆采取胁迫和侵略性对台行动的关切,换来了习近平对和平统一路线的重申,这也是为何会后拜登说出「不认为中国有意立即侵台」的原因。

简单来说,北京反台独、华府不支持台独,是拜习双方相互确认的政治承诺。其实邱义仁老早就说过,「疯子才搞台独」,台独不可行,民进党心知肚明,因而只说不做。

有心人发现,中方新闻稿首次出现拜登表达「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的承诺,有些解读认为此乃美国对台论述回到柯林顿时期的迹象。事实上,「不支持两个中国」明显针对「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论述而来,「不支持一中一台」则代表拜登政府不会再提,也不会再推动「台湾地位未定论」,或台湾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这对蔡政府的两岸路线冲击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互不隶属」是「四个坚持」最重要部分,也是蔡政府为了反击对岸一中框架而提出的「政治框架」。换言之,「四个坚持」是蔡政府推翻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协商前提之后,向北京抛出的政治前提,只是民进党自己的主张,并非朝野共识,更不是台湾共识。美方于拜习会表态不支持两个中国,代表美国将不再为蔡政府的「互不隶属」背书,「四个坚持」的身影愈来愈孤单。

平心而论,如果把「互不隶属」表述为两岸政治现状,台湾内部不会有太多意见,这也是去年国庆演说「互不隶属论」出炉后,国民党没有什么反弹的原因。但问题在,「互不隶属」只去脉络化地处理了两岸治权问题。「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确实互不隶属,但放到宪法层次说成「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就是两国论,放到文化社会层次就成为一中一台的台独论,不但大陆不会接受,对台湾内部而言,更是随时可能炸开的未爆弹。

超越蔡英文互不隶属论

台湾独立建国,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以两国论为核心的互不隶属论,也与中华民国宪法、国际社会普遍认知相扞格。民进党前后执政14年,始终未能找到既能凝聚台湾共识,也能沟通北京、平衡美中的两岸论述。事实上蔡政府自2016年就任,也始终坚持以《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立场至今未变。既然是按照两岸条例,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只是管辖中华民国固有疆域内、台湾地区以外的大陆地区的行政当局,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国家,依宪法称之为中华民国,对岸依宪法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治权互不隶属是事实,主权同属一国也是事实。

早在6年半前,大陆外长王毅在民进党重返执政前夕,曾向民进党喊话:「他们自己的宪法规定,大陆和台湾是一个国家」,虽已时过境迁,这几年王毅行事风格变成「战狼」,但务实与理性的本性没有变。台湾多数民意支持台海和平稳定、两岸良性互动,背后是认同两岸不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两岸「政治框架」问题无从回避,蔡总统任期所剩无多,有意争取大位者,应超越蔡英文「互不隶属论」,代表新民意提出能够代表朝野共识的新框架,并能与拜习会达成的涉台框架相接合,这是选民热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