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日关系关键在政治互信
回顾7月下旬东亚峰会期间,中日外长还为南海问题激烈交锋,王毅曾当面斥责岸田文雄分化东协国家,北京外交部亦抨击「日本既非南海问题当事国,又曾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没有资格对中方说三道四」。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中日从濒临冲突边缘回归到理性对话,除了外交上的折冲樽俎,主要出于务实心态。近年来,中日已全面陷入外交竞争、军事对立、贸易减缓、交流障碍的局面,双边皆将对方视为假想敌,钓鱼台海域频繁的船舰对峙,随时可能因擦枪走火而爆发军事冲突。
北京《环球时报》更针对大陆反日情绪发表社评警告,「冷和的中日关系万不可走向冷战」,认为中日分歧与矛盾多属意气之争,毫无倾力一搏的必要,一旦擦枪走火,点燃两国民间的仇恨情绪,对东亚和平稳定必然造成难以弥补的悲剧。中日贸易额去年虽创3千亿美元的新低纪录,日本对中投资亦大幅衰退,但双边经济合作依然甚具规模,间接牵制北京与东京走向军事对抗的决策。
日本经济历经20年的低迷,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安倍晋三的内心即便充斥反中思维,却无法不务实面对中国这个永远搬不走的重要邻邦。诚如安倍最近在日本众院的施政报告不提「中日友好」,却再三强调会以大局为重,推进改善中日关系。杭州G20峰会期间,安倍殷切盼望举行「习安会」,用心不言而喻。
未来的中日关系能否回到正轨,依然存有变数。就官方立场而言,北京希望日方诚心视中国崛起为机遇、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两国敏感议题。
北京─东京论坛召开前夕,中方40余架各型战机飞越宫古海峡,名为测试远海实战能力,实则针对日本防相稻田朋美访美时表态将与美国共同巡弋南海,碰触到中国的红线,对日摆出不惜一战的架势,难免会阻碍到中日改善关系的进程。
日本把中国视为假想敌的态势,亦不曾动摇。9月下旬安倍访美时,重申中方必须遵守国际规范,联合国大会演说时又呼吁中国放弃用武力和威胁解决纷争;近日安倍的施政报告提到海洋秩序问题时,则以不点名的方式继续谴责中国海监船舰不断驶入钓鱼台海域。
即便在北京─东京论坛会上,中日亦未停止相互攻讦。日方要求中方遵守国际秩序,中方则谴责日本介入南海争端。中日涉及领土主权争端的议题上,双方毫无交集,安倍内阁且已决定在宫古群岛等岛部署射程300公里的新型地对舰导弹,中日相互防范的心态不易改变。
中日民间交流似乎亦不容乐观。根据「言论NPO」与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公布的年度民意调查结果,今年日本人对中国坏印象的比例(91.6%)较去年(88.8%)增高,中国人对日本无好感的比例(76.7%)则较去年(78.3%)微幅下降,难怪岸田文雄为此表示忧心。
细究中日民间负面看待对方的原由,多与官方批判对方的立场相同。日本人反感中国机舰动辄进入钓岛海域,批评北京霸道的国际行为;中国人认为日本对二战侵略罪行不知反省,侵犯钓岛的中国主权,勾结美国围堵中国,日本政客更不时出现伤害中国人的言行。
无论官方或民间,中日关系都潜藏许多短期间难以克服的问题。有效的危机控管成为避免中日军事冲突的关键,目前中日已启动预防偶发性的海空联络机制对话,或有助于双边因误判导致冲突。
唐家璇强调,中国不会挤压日本的深层发展空间,且会持续为日方带来红利,但也希望日方能客观认识中国发展,抱持共同发展的信心。这些话其实反映了中日关系依然脆弱,未来双边加强建立政治互信才是当务之急。李克强出席预计11月底东京举行的中日韩峰会,或为中日关系走出梦魇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