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中日关系红灯亮起

报社

日本菅内阁改变在美、中两强间避险的策略,明显往美国方向倾斜,中日关系自2017年以来的改善势头,顿然失去力道,强调萧规曹随日本首相菅义伟,在对中外交上已偏离「安倍外交」轨道,中日关系进入良窳关键时刻

政冷经热格局难以维系

中国大陆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日前主动致电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王毅此举意味北京仍想顾全对日外交大局,拉住日本,避免双边关系滑坡。王毅在电话会谈中表示,双方应确保两国关系不折腾、不停滞、不倒退,不卷入大国对抗,日、美有同盟关系,但中、日亦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同样有履行条约的义务,日本应恪守「中日四项政治文件」的原则与精神。王毅强调「四项文件」,意在「台湾问题」,若菅义伟访美时,藉美日同盟插手台海,将使中日关系基础尽失。

茂木敏充回应指出,美日同盟不针对特定第三方,日本高度重视对中关系,确保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态度没有改变。明年是中日关系正常化50周年,双方皆有意营造「螺杯献酒逢华诞,鹤发同筵叙旧情」的气氛,避免重蹈中日建交40周年时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台使双边关系陷入困境的覆辙

然而,回顾21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不仅无法延续1980年代的「蜜月期」,亦难以维系90年代的「政冷经热」格局,「国有化」钓鱼台触动大陆社会民族主义的敏感神经,「反日」情绪高涨,冲击日本商品输陆及大陆人民赴日观光。2014年11月,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APEC)场边会谈后,中、日虽致力改善双边关系,但始终未能回到90年代的正轨。

整体而言,21世纪的中日关系进入「冷却期」,此肇因于钓鱼台主权争端与「历史认识问题」渐趋浮上台面,凸显中日战略互信薄弱,而其背后更有美国因素的影响。此外,随着钓岛争端激化,中、日在东海的对峙逐次升高,双方民众好感应声下挫,2010年民调显示,高达77.8%的日本民众对中国没有亲近感,此后该数字居高不下,「对中国印象不好」的比例2020年已高达89.7%。日本人的对中认知感情恶化造成中日关系失去日本的民意支持,难以行稳致远。

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基本上敌意不高,但善意亦不大,许多日本人未到过中国,且缺乏意愿。相对地,从2014年前后开始,中国访日观光客火速成长,2015年约为499万人,2017年达到约735万人,在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前的2019年,更大幅增加至约959万人。从数据上来看,2014年前后为分水领,中国对日认知情感不断转正,回答「对日本印象好」的比例2013年仅为5.2%,2020年上升至45.9%,「人的交流」确实成为中国改善对日关系的助力。因此,总结「中日邦交正常化」历经半世纪的经验,恢复并强化双方人民交流应是疫后中日关系最须积极推动的事务。

菅首相外交智慧考验

此外,美国不仅冀望盟国在安全战略上对中采取一致,更谋求经济供应链能「脱中国依存」,特别是稀土、半导体、医药制品及电动车用电池等,但此政治上的想定与企业及消费者的现实利益存在矛盾。据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将强势回弹成长8.4%,居主要经济体之冠,中国更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能有效助益日本疫后经济复苏,领跑印太地区疫后经济活力的恢复。日本若因美国主张的「脱中国依存」,切断与最大贸易伙伴的供应链连结实上策,难获日本经济团体的支持。

中日关系在拜登的「站边归队压力下,菅义伟似乎将日本外交带回冷战式的「扈从」美国,更显示在「安倍外交」的「中日友好」表象下,中日战略互信不足仍为关键所在,中日关系易陷「漂流」。惟无论如何,中、日是搬不开的近邻,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由2012年至今的关系发展可证,妥善管控分歧促进合作,始符合中、日共同的利益。

面对美国的压力及中国的挑战,如何着眼于日本的利益灵活应对,考验着菅首相的外交智慧,更决定其个人能否在今秋续任首相。在中、美之间选边应非明智之举,恐损及日商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亦无助于日本在亚洲领导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