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召开两岸国是会议 促进和平融一
旺报社评
工业总会发布《2023白皮书》建议政府,明年大选后、520新总统就职前,委托具公信力民间单位,邀请主要政党、团体召开「两岸国是会议」,凝聚跨党派大陆政策共识,建构与大陆对话、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的战略。工总这份报告透过翔实的资料,列举台海兵凶战危对台湾经济与国际竞争力的损害,建议召开「两岸国是会议」,可谓发自肺腑。
超越体制 凝聚台湾共识
工总是台湾乃至两岸最具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工商团体,其团体会员不仅是台湾产业的支柱,也是大陆台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总《白皮书》对两岸关系的建言是会员诉求的汇集,两岸政府都应谦卑聆听。工总疫后积极穿梭于两岸政商界,向双方高层传递讯息。
俗话说在商言商,商人一向避免介入政治争议,但工总《白皮书》指出,台湾内部对两岸沟通对话是否一定要有「政治前提」存在分歧,长期以来台湾社会对大陆政策缺乏基本共识,导致两岸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因而提出召开「两岸国是会议」、凝聚台湾共识的诉求。可以感受,工商界对两岸濒临战争的忧心。
工总有关「两岸国是会议」的建言,点出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如何凝聚台湾前途的共识?这是两岸探讨未来政治安排的前提,台湾内部若永远各说各话、相互拉扯,陷入两极化困境,两岸关系不可能稳定。第二,台湾政党政治体制下,两岸须寻求两岸关系前途共识,两岸任何和平方案(或台湾方案),都需要透过「共识决」,而非「多数决」产生,否则很可能得而复失。
国是会议在台湾政治史上曾扮演重要的角色。蒋经国于1980年代邀请海外学者来台举行国是会议,开启政治改革之路,1990年野百合学运后,李登辉邀请国民、民进两党举行国是会议,达成《宪法增修条文》共识,无论是「国家统一前」、「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等对两岸定位」的表述,还是总统、国会直选的制度安排,都为此后30多年的政治发展与两岸交流扎下稳固的基础。蔡政府上台后也曾召开司法改革与年金改革国是会议,但不肯谦虚寻求共识,以霸王硬上弓方式强推民进党版方案,反而激化朝野矛盾,造成社会动荡,种下2018年九合一败选的祸根。
对话大陆 两岸心灵契合
国是会议并非体制内行为,而是先在体制外弥合分歧,再回到制度内实现,是一种开放性的政治运作模式。国是会议超越体制,只能是任务导向的临时性质,不能凌驾于宪政体制,面对重大性社会分歧或朝野对抗性议题时,确实是解决分歧与对抗的有效途径,但前提是执政党不能有私心。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蔡政府不敢召开「两岸国是会议」,因为民进党明知「抗中保台」与《台独党纲》绝非主流民意,却为一己之私而坚持到底。
从制度设计角度来看,国是会议和大陆「政协会议」系出同门、程序近似。两者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由国、共、民盟等党派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中共后来虽推出「新政协」与政治协商会议相区隔,但两者确有传承关系;其次,国是会议、政协会议都邀请多党派、多团体参与,均设有分组会议、小组协商等环节,目的是凝聚共识。只不过,大陆政协具有统战职能,根本目的是说服各方服从中共决策,台湾国是会议则具有开放性,执政者必须采纳民间意见、接受在野党提案。
台湾社会闻「民主协商」而色变,根本上还是对大陆的不信任。如果大陆能从「两岸和平国是会议」的高度,借鉴两岸在政治协商和国是会议的制度逻辑,推动两岸各党派与各界团体平等、坦率对话,或许能为两岸心灵契合式融合统一开辟新路。工总呼吁政府明年选后召开两岸国是会议,届时大陆若能派人参加,其格局与影响力将大为提升,或由大陆邀请台湾原班人马到大陆举行两岸间的国是会议,或能为两岸关系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