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人 两岸永久和平的关键

旺报社评

民进党对马前总统的大陆行一度尊重,但很快就掩饰不住内心焦躁,痛批马英九「两岸中国人」言论,高喊「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蔡总统苦心经营的「中华民国台湾」论述,将因民进党中央撕裂认同而走向崩塌。

中华民国就是中国

民进党为何突然变得如此慌乱,想必是因为,马英九多次在大陆表述中华民国存在事实,更在南京和湖南老家直接提及自己曾任总统职务,预判「马不敢喊中华民国」破功,弱化民进党争取中间选民的说服力,因而气急败坏回到认同之争。又让人嗅到陈水扁时期的草莽气息,也让人看到赖清德接掌民进党后回归深绿基本教义派的迹象。

蔡英文总统2016胜选时曾信誓旦旦的说,希望每一个台湾人不会为认同而道歉。的确,蔡总统上任后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论述,初衷是寻求台湾社会最大公约数,弥合民主化后台湾的认同撕裂与对立,同时也有意把民进党的台独路线带回到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架构之中,令制宪台独落于「冻结」状态。

上述整套策略几乎就要成功。2020年蔡英文透过反对一国两制、撑香港,席卷史无前例的817万票,获得几乎全部青年选民支持,也让「中华民国台湾」跨越光谱赢得中间、甚至泛蓝民众认同。

以此次蔡总统过境美国为例,当地台侨、台青挥动中华民国国旗欢迎,和过去亲绿侨团清一色只挥民进党旗或台湾旗的场面大相迳庭。

蔡英文总统提出「中华民国台湾」,让独派接受中华民国、不推动法理台独,这是蔡英文8年的政治遗产。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独派色彩浓厚的赖清德,也紧贴蔡总统两岸论述,并有意透过新决议文确立「中华民国台湾」的指导地位。此举当然有选举考量、也有向美国交心的需要,本质上是民意的大势所趋。但马英九登陆正面表述中华民国,却让民进党现了原形。

民进党的「中华民国台湾」,是建立在切割中华民国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上述史观之下,中华民国变成1949年「突然出现」的国家、主权和治权只限于台澎金马,与对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隔海并立。过去20年的去中国化教育,再加上两岸关系的波折,让台湾中青世代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偏颇认同,进而形成了「中华民国就是台湾,但不是中国」的认知。之所以有形成上述认知,背后有一股推力、一股拉力。

务实接受双重认同

所谓「拉力」就是从李登辉「中华民国在台湾」到蔡英文「中华民国是台湾」的论述调整,而所谓「推力」,就是大陆严厉的「台独」定义,在国际场域,尤其运动比赛时,中华民国及其国旗、国歌、国号等符号都成为台独或两国论的代名词。两岸悬殊的实力、外交对比下,一代代台湾年轻人习惯了中华民国就是台湾,也习惯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因而深受挫折,「中华民国台湾」论述更深入人心。

这就是马英九大陆行的无比可贵之处:马前总统在大陆重新建构了「中华民国就是中国,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图景。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条例》,我国固有疆域从未变更,大陆地区是中华民国领土。两岸之间固然存在制度之争、生活方式之争,但不存在主权之争。只要双方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两岸就应该排除任何兵戎相见的选项,在永久和平的环境下,透过对话与交流,逐步实现融合。

「我是中国人」是蔡英文总统亲口说出的「历史事实」,如今却成为民进党政治操作的牺牲品,不禁令人唏嘘。台湾人与中国人不应是互斥关系,台湾人本来就是中国人,民进党应该务实面对和接受「双重认同」。如果大陆能尊重和默认台湾民众所认同的「中国」,在政治上是中华民国,但在历史、文化上是包括大陆在内的整个中国,那么「双重认同」就有可能再次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两岸政治纠葛可以迎刃而解,两岸永久和平也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