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吕秀莲「一个中华」两岸和平牌

旺报社评

前副总统吕秀莲发表新书主张台湾应超越统独,并呼吁大陆将「一个中国」改为「一个中华」,共同创造两岸讨论「统合」的契机。吕副总统卸任后,始终对探求台湾永续发展的模式抱有很高热情,从前几年的「和平中立国」到最近的「一个中华与两岸统合」,见证她在两岸主张上的务实。

认定台湾「武独北京放弃「和统

吕副总统的孤鸟性格造就她超然脱俗的理念派格局,她的主张可能过于理想化追随者寥寥无几,但这种精神值得敬重。尤其在「亲美抗中」的激进思潮弥漫,绿营鸽派」不敢发声,蓝营两岸路线茫然失措、拿香跟拜的当下,吕副总统提出的两岸主张浓缩为两个字就是「和合」,正是台湾最欠缺的理性声音

长久以来,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讨论两岸关系言必称统、独、和、战四个字,交叉排列组合后,产生和统、和独、武统、武独四种主张。和统原先是两岸最大公约数,1990年代国民党政府曾对两岸和统有过热烈讨论,并提出《国统纲领》,但北京为和统加注「一国两制」,非台湾主流民意所愿接受,台湾政治生态逐渐改变。随着统派凋零、两岸硬实力差距扩大,和统话语权渐渐被北京独揽,造成今日台湾谁支持或讨论和统,谁就会被冠以「中共代理人大帽子宿命,实为荒谬。

和独是民进党台独理论家上策,因为台湾绝无机会如同美国一样,打一场战争后就成功独立。蔡英文政府乃采取固守现状、以拖待变,善用国际反中情势增强「不对称实力」,扩大并延续和独空间的策略。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核心命题,去除那些高喊台独却只想赚钞票、捞选票政客,希望和独的人内心想的是「中国崩溃论」,但中国至今并未崩溃。随着大陆走向富强,更多台湾人会认清中国不会崩溃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北京能够保持战略定力,认定「统一水到渠成」的理由。

不过,随着国际情势改变,和独开始逼出武统。北京视台湾问题为国共内战遗留,武统自有理论正当性的支撑。自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向西方世界打开大门,江泽民胡锦涛到今天的习近平,延续「战略机遇期」的时代定位,使和统相对于武统更具有优先性。北京又透过2005年以来国共互动、两岸互动的经验,创设「和平发展」概念,放置于和统之前,中共十九大后又提出「融合发展」概念,将「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之间更进一步连结。

台湾更需要「和合」的声音

然而,近5年国际情势丕变,欧美国家强化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对抗。40年前北京决定将对台路线从武统调整为和统,是顺应冷战落幕后的大趋势,当西方重新将大陆视为头号意识形态的威胁,武统思潮在大陆死灰复燃就变得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当蔡政府提出和独定位的「中华民国台湾」论述,国民党又不愿在两岸政治议题上多走一步,「永远维持现状」就被大陆赋予了和独的想像,出现了对和统无望的焦虑,这是武统论再度高涨的主要原因。

武独言论是反中民粹下的任性行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民进党政府不会宣布台独,国军效忠中华民国更不会为台独而战。但随着国际情势出现变化,北京危机感随之浮现,一旦认定蔡政府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是为「以武谋独」做准备,美国支持台湾是为分裂中国的主权,放弃和统就不是不可能。台湾喊武独固然是假,大陆为武统已经准备了70年,可不是玩笑话!

在中美、两岸互信不足且误判升级的背景下,台湾就更需要「和合」的声音。和平是两岸、蓝绿、中美之间最大公约数,谁都不会反对,但没有条件的和平犹如空中楼阁,这就要有「和」也要有「合」。对两岸关系而言,「合」既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融合、整合、统合。独的对立面是统,分的对立面是合,既然两岸的历史渊源、文化纽带经贸往来分不开,那么唯有「合」方可为两岸关系找到新方向。

蔡总统10年前曾提出两岸「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论述,本应是寻求两岸关系永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求同」的关键在于能否超越政治分歧、务实展开合作。正如吕副总统提出「一个中华」与「两岸统合」,以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为基础,以两岸永续和平合作为路径,让台海彻底走出战争阴霾,成为和平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