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经区的权宜对策

李武忠

经区在许多国家已实施多年非台湾独创,从国外实证经验发现设置经贸区多数对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人才活络当地经济起正向作用。因涉及层面相关广泛影响深远,除了事前需要有缜密规划慎选开放项目做好部会间协调整合外,也会提出具体作法利害相关行业以及在野党充份沟通,找出最大公约数,让自经区能顺利推动。近年来日本政府招商引资,给当地经济带来新活力,也积极设置「特区」,不但注重指定地区,更重视挑选产业,甄选过程由下而上,目前中选的六大「国家战略特区」(将放宽16项限制),共同特色是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改革态度相当积极,配合度高,有利特区推动,不像台湾一波三折。

国内拟设置自经区研议多年却迟迟未见落实,该让哪些产业先行,理应事先经过详细规划评估,务求阻力最少,效能最大,才能打响第一炮,让各行各业主动要求纳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遗憾的是政府部门事前功课做的不足,事后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特别是将攸关民生国安农业纳入自经区示范项目之一,做出大幅松绑,已经埋下冲突的引信,也注定该自经区的坎坷命运。

自经区纳入农业加值,政府部门所持理由除了要「做大原有的饼」以及「创造一个新的饼」外,还有一个未明言的原因是要为原本管制进口的中国大陆830项农产品解套,开放让这些农产品以原料名义进入自经区,避开两岸货贸谈判可能被迫做出的退让。对于这些说辞外界其实是有相当多的质疑,例如政府一再提到由国外进口农产原料到区内加工可以增加台湾农产品出口量值并增加就业机会,而农民困惑的是政府虽也允许区内厂商使用本土农产原料,却没有强制性,厂商使用国产原料的机率自然很低,这样的做法最大获利者是厂商,贸易商,对他们何利可言?反而需要承受自经区内加工生产原产M IT所带来品质食用安全的高度风险以及国际市场强力竞争;而学者专家也认为政府部门要把农业的饼作大,应该致力于本土「纯金」M IT农产品国际市场的开拓,而不是将有限的人力经费用在「镀金」M IT市场的开发。

另外,对于现行管制中国大陆「830」项农产品松绑,究竟应该随着时空背景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供需、生产意愿转变等做适度调整开放(例如台湾本地没有生产,而市场需求量大的品项,像是苹果奇异果樱桃香梨、小麦、蓝莓等),还是采取于自经区内准入做法对台湾农业有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经过详细政策评估并适时对外说明,以平息争议

为求「自由经济示范区特别条例草案」能顺利过关,政府部门不妨重新审视现有五大示范产业:「智慧物流」、「国际健康」、「农业加值」、「金融服务」、「教育创新」,让「智慧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创新」先行,好让自由经济示范区尽快上路,只要能做出成绩相信会获得广大民众支持,其他产业也会主动要求纳入,自然水到渠成,相信会比将法案强渡关山来的有意义。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