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和平发展新典范

旺报社评

蔡英文总统、马英九前总统分赴美国与大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代表台湾对国家地位与前途的两种想象与两股力量,正是两岸分治70多年来起承转合的归纳。至于「双英行」成效如何,台湾人民自有公评,也是检验台湾民主是否成熟的关键时刻。

蔡过境美国 陆轻松化解

经历去年的动荡紧张,外界一度悲观的认为,两岸关系走进战争的死胡同,和平危在旦夕。谁又能料到「春暖」来得如此之快,花虽仍未盛开,但令人心存希望,北京对台政策的调整、民进党政府的务实应对,为两岸关系和缓创造了机会。

以邀访马前总统登陆为例,原以为北京会复制去年裴洛西来台后的军事手段,对蔡总统过境美国、会晤麦卡锡展开新一轮施压,没想到出现如此「软的一手」。可以传递一个讯号:有人愈希望两岸紧张,两岸就愈有动力透过和平交流化解紧张。

蔡政府对马前总统登陆予以尊重,和过去一个多月来,持续检讨、松绑两岸民间交流限制的做法,秉持了一致的精神。新年至今,面对大陆新对台班子频频出招,蔡政府也务实回应包括恢复两岸贸易、客运直航和小三通复常等多项诉求,的确是顺应民意之举。

「双英行」能否为两岸关系的动态平衡与和平发展建立典范?双方在尊重两岸现状、不触及彼此红线的情况下(即大陆不武统、台湾不法理独立),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以和平、惠民的方式,各自争取民众的认同(比赛爱台湾),不以突发事件或既有政治分歧而中断、倒退,再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交流融合,让两岸民众自己做出决定。

事实证明,过去两年内,两岸一方喊话「不排除武力解决」、另一方动员「全民备战」,确实让两岸关系坠入恶性循环,更鼓励了美国等国际因素介入。如果以「双英行」作为转捩点,将两岸关系拉到上文所述的新典范之中,或许能开创两岸持久和平、相向而行的新篇。

新典范是否已出现?如果从近期国台办、陆委会就「统一后」话题的言语过招来看,似有迹可循。宋涛与昆山台商座谈,与会者无所禁忌提问,宋涛也竭尽坦诚回答,谈及统一后有什么好处时,宋涛说「一中原则下都可以商量」,陆委会副主委詹志宏很快回应,现在就享受的权益和待遇,为何要等到统一后你再给我?不如务实来商量两岸要如何和睦相处。

宋涛谈统一 可以有商量

詹志宏是深谙两岸事务的老将,他未套用民进党传统政治人物的制式回应,上升到意识形态或民粹的对抗,而以平实的口吻、讲道理的方法,反驳宋涛的言论,既让台湾民众有所思考,也不会引发北京的反感。同样,宋涛谈统一强调「可以有商有量」,与过去一段时间大陆强势「逼统」的刻板印象大异其趣。

宋涛与詹志宏对「统一后」的言论过招,火药味不浓,但背后的逻辑较量非常硬,这才是两岸关系该有的面向,也是一次有意义的红绿政治沟通。这次过招,反而能让大陆更加深入思考所谓「和平统一」的内涵:既然大陆把和统视为最优先目标,把武统作为「不得已」的最后选项,就要耐心争取台湾民众认同。

习近平提出「两岸融合」与「心灵契合」,为和平统一注入新内涵:「统」为表、「融」为里,两岸先融后统、融而渐统,将开辟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因此,让台湾民众认识到「统一后」的好处,首先要让台湾民众更加感受到现阶段两岸和平发展的好处,再透过深耕细作,令台湾民众对两岸融合心存向往,而主动参与两岸融合进程。

统一需以融合为基础,融合要有和平为保障。在这个高度实现「统一」,就不能仰仗简单的协商、讨价还价,而要双方人民共同的实践及信任的累积,逐渐摸索出来。两岸曾多次距离战争仅一步之遥,最终总能力挽狂澜回到正轨,靠的就是善意与务实。台湾对大陆「务实」,大陆对台湾「善意」,就能重回和平发展、融合渐统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