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投给两岸和平定海神针一票

旺报社评

前总统马英九邀请37位大陆高校师生抵台当天,马时代总统府副秘书长罗智强感慨「马英九是两岸和平的定海神针」,称赞马前总统顶住民进党压力邀请陆生来访,为两岸关系开启善意循环。不能否定马英九对两岸和平的贡献,但他任内未对陈水扁遗留的独派教科书拨乱反正,两岸和平定海神针的评价有些过誉。

重新体认九二共识价值

定海神针不宜用来形容某个人,或某一政策。不能说马英九是两岸和平的「定海神针」,应该说马英九坚持两岸和平「定海神针」,因而创造两岸8年交流合作的荣景,卸任之后依然可以发挥余热,甚至产生力挽狂澜的作用。

马政府2008年以来的「不统、不独、不武」两岸路线,并不能和「定海神针」画上等号。他所承诺的「不独」,承续自2005年连胡会所达成的「九二共识、反台独」共识,及此后国共高层透过密集沟通互动所积累的互信。没有这样的基础,就没有马政府上台后立即兑现的三通、陆客来台及后续两会复谈达成的23项协议。

两岸间的共识与互信,过去7年已遭民进党破坏殆尽。不过大陆并未绝望,仍希望能沿用「九二共识」恢复两岸间的协商关系。遗憾的是,「九二共识」这四个字,在蓝绿红三方政治操作下已面目全非,沦为鸡同鸭讲,民众无从理解九二共识为什么重要。更糟的是,九二共识原本是一种善意的模糊,但这种善意的默契如今已荡然无存。

陆方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有则风平浪静,无则地动山摇。这个逻辑符合事实,但民众听不懂,就无从认同。所谓说不如做,马英九今年4月访陆,大陆尊重马的中华民国前总统身分,默认其在大陆彰显「中华民国存在论」,让台湾社会重新体认九二共识的原貌与价值:两岸对中国的意涵各有坚持,大陆虽不同意但愿尊重台方的坚持。

2024大选接踵而至,台面上的候选人中,侯友宜表态依宪法接受九二共识,柯文哲显得混沌而跳跃,连2015年为延续台北上海城市论坛而说出的「两岸一家亲」,似乎都不愿再提。至于「台独金孙」赖清德,不久前在《华尔街日报》投书提出的「和平四支柱」距台独只剩一张纸,连美国都未必埋单,何况大陆。

坚持中华民国宪法体制

赖清德的「和平四支柱」,不只「空心蔡」,更是「空心柱」,蔡英文2016年坚持「中华民国宪政体制」,2021年称「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都能藉宪法与中国的连结,勉强彰显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心存台独理念的赖清德,宣称延续蔡英文「四个坚持」,不改变两岸现状,但实质上,「中华民国」只是台湾的正式名称。蔡英文仍宣示坚持「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承诺依据《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但对赖清德而言,台湾是台湾,大陆是大陆,之所以不实现法理台独,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只要外部条件改变,将毫不犹豫另立国家。

「心系台独」是民进党不愿接受九二共识的真正原因,其他说词都是借口或烟幕弹。正如陆委会18日发布新闻稿所称,两岸之间从未有所谓「一中各表的框架」,只有由中共片面设定,意图消灭中华民国、并吞台湾的「一个中国原则框架」。

回到马英九对两岸和平的贡献。他4月大陆行与其说让九二共识「活回来」,不如说确认两岸之间确实有「定海神针」的存在,接受定海神针,两岸可以求同存异,维系和平,拒绝定海神针,两岸将动荡不安,沦于战争边缘。什么是「定海神针」?简单说就是「九二共识」,用台湾的说法就是「中华民国宪法体制」,依据宪法台澎金马和大陆同属一个国家,两岸是一家人关系,一家人就应该互相帮忙,可以作为台湾的定海神针。

赖清德不但拒绝接受九二共识,更坚持两岸国与国关系,失去定海神针,两岸将更接近战争,若不想打仗,2024大选就投给「定海神针」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