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大陆经改路线,攸关两岸未来
大陆股市在地产、教育、医疗等几个产业板块连动下持续破底。图/中新社
中国大陆对台湾贸易壁垒调查抢在2023年底提前出炉,紧接着又宣布终止ECFA早收清单中的丙烯等12项产品优惠关税,直接冲击台湾石化产业,也使两岸经贸的未来再次引起关注。事实上,面对即将来临的2024,影响两岸经贸往来的因素众多,除了ECFA课题之外,另一也需提及的重要关键是,大陆经济政策的走向。
不可讳言的是,近年大陆经济在严峻挑战下,发展放缓,经济政策意识形态化,冲击台湾对大陆市场与两岸经贸往来的信心。从中美贸易战、香港反送中风潮,再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在使得大陆内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紧绷,整体经济风险升高。面对困局,中共当局以强化意识形态、集中管控资源的方式应对之。国进民退、共同富裕政策因应而生,中央集权化与行政干预的倾向越发明显。
过去数年间,大陆屡见各种失当的经济政策。单是以共同富裕为名,干预教育、医疗、平台经济、房地产等,往往导致特定行业集体灭顶。例如2018年以去杠杆为由,打压房地产,造成大陆地产公司现金流恶化。又例如2021年7月以减轻学子负担之名,推出「双减」政策,严厉打击课外辅导行业,让原本数百万从业人员、规模高达兆元的巨大补教产业一夕之间陷入亏损或破产危机,上市补教公司的市值弹指间灰飞烟灭。再例如,诉求反垄断,监管网路平台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平台;几番整肃下,一向意气风发的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云游」海外一年有余。无独有偶,中共官方近日又以一纸公文,剑指网路游戏管理,重创香港股市,导致腾迅、网易等网路游戏公司的市值,在一天之内蒸发3,670亿港元。另外,疫情期间为彰显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以政治运动的动员模式过度严厉地清零,导致地方政府疲于奔命、民穷财尽,也是一例。
敏感的资本市场自然有所反应。在外围股市频攻顶之际,大陆股市却在地产、教育、医疗等几个产业板块连动下继续破底,沪深指数、在美中概股与香港股市连续三年长跌。股市地产基金等各种投资渠道崩盘所造成的财富缩减效果,扼杀居民的消费能力,经济景气低迷。
面对此等景况,虽然北京当局也多次政策救市,至今仍无法有效振兴资本市场。囿于「共同富裕」之名,政府所做的仍极其有限,最后演变成巨大的信心危机。于是地方债未解、地产危机依旧。经济政策意识形态化是问题根源。何况近年来多次对民营企业的突袭式干预,已使民营企业家犹如惊弓之鸟,要重建民营经济对政府的信心,实属不易。
不过,虽然上述皆为大陆经济当前困境,从台湾的角度而言,若据以合理化远离大陆市场、骤然主张淡化两岸经贸,则又有观察纵深不足之虞。
不容忽视的客观情势是,大陆经济虽放缓,但其规模与增长率仍远远领先各国。其于2008到2020年内的成长,占全世界经济成长增额的50%;即便近年经济趋缓,大陆在全球未来五年GDP增量中的份额仍达到22.6%,远超其他国家。相较之下,印度在全球经济成长中的份额排名第二,将达到12.9%;美国排名第三,将达到11.3% ;印尼则约3.6%,排名第四。大陆每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经济体,甚至大于台湾的整体经济规模。其在尖端科技领域产业、绿色经济等诸多领域,更有后来居上的潜力与优势。大陆仍是台湾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市场。
新加坡政府看待中国经济的观点,值得台湾参考。最近刚访问中国的新加坡副总理兼财长黄循财指出,「永远不要押注中国衰弱」。黄循财认为中国仍然是、也将是一个能提供庞大机会的经济体,他对中星双边合作也寄予厚望。黄循财着眼的是一个简单直接的事实:中国经济内涵能量巨大。
大选将至,各阵营对于两岸经贸关系的主张各异。绿营强调国家安全,主张远离中国,却忽略中国市场对台湾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蓝营看重两岸经贸与台商权益的维护,但对当前大陆市场困境的关注不足。我们在此一方面提醒台湾各界勿低估大陆市场、轻忽经营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呼吁大陆当局慎行适当的经济政策,扮演好监管者的角色,放弃过度的直接行政干预,给予发展经济所需的宽松社会氛围,减少形式主义,则此当有助释放民间社会强大的经济活力与创造力。
稳健发展的大陆市场,是两岸互动的基石。两岸经贸关系的未来,不仅系于台湾的选择,也与大陆是否能不走回头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