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国文教育的成败 攸关国家竞争力得失

图/本报资料照片

日本学者藤原正彦十年前写了一本书,名为《国家的品格》,藤原君曾于英、美知名大学教过书,按理说作风会洋派些才是,但他却认为学好本国语文最为重要,要在国际间通行无阻、要让论述的内容丰富,就得打好国文底子,内涵才是一切,内涵比英文更重要,他甚至说:「从小学就开始教英文,是毁灭日本最有效的方法。」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他一生奉为圭臬的一句话是:「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着;今人论述他们的话,没有多大意义。」他更说:「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即使早年曾说过「死文言不能产出活文学」的胡适,也在民国44年写了一篇文章推崇范仲淹的灵鸟赋,他说:「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比亨利柏得烈的『不自由,毋宁死』要早740年,这也可以特别记出,作为中国争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话。」胡适这一席话总算还了古文公道。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以二元分法,说昔日是老路,今天要走新路,又说昔日是死文言,今天是活文学,这些全是偏见,文学只有好坏之别,没有今古之分,再者,古文能留传下来的,哪一篇不是千锤百炼的好文章?硬要把古文贬得这么低,如今还要把古文泛政治化,意欲去之而后快,套用藤原正彦的话,这是毁灭台湾最有效的方法。在如今这样的国文教育下,日后孩子长大,语言还会有什么内涵?语言反映的是思想,思想缺乏内涵,国家竞争力由何而来?

近日北一女国文老师区桂芝对108课纲删掉经典古文提出严厉批判,其勇气与见识令人佩服,如果我们相信藤原正彦、叔本华的看法,这个课纲非改不可,非仅要改课纲,提高古文的篇数,也要改变国文教学、考试的方式,让学子们真正自古文学得其中的思想,如此非仅能提升文化内涵,也有助于独立思考,非仅有利于个人,台湾社会也将同蒙其利,年轻人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日后长大在各领域发展才不致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才有自已的见地。

民国初年以来,文人常把国势衰疲怪罪于古文,然而,这干古文何事?五千年来古文不论在政治、军事、哲学、诗歌、经济、伦理、医学上皆取得重大成就,把清末的衰败,一股脑儿地归咎于古文,合逻辑吗?古文不只是吟风弄月,也有了不起的经济思想,读过《货殖列传》的人一定会惊讶于司马迁对市场的认识,他早已看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价格引导供需司马迁如此描述:「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比亚当斯密早了1,800年,非常了不起。

读过《明夷待访录》的人更会叹服黄宗羲居然能把20世纪才被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外部性(externality)讲得如此透彻,他在《原君》一篇写道:「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相较于英国经济学家皮古(A.C.Pigou)1946年提出外部性,黄宗羲早了270年。

再举一例,今天每逢不景气,政府就会扩大内需来振兴经济,此法何人所创?自然是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然而《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杭州经济萧条之际,早已透过改建官舍、粮仓、并请佛寺大兴土木创造数万人就业,并带领百姓在西湖竞渡,刺激消费,而繁荣了杭州,范仲淹称此法是「发有余之财」,也就是扩大内需,比起凯因斯也早了880年。

中国古文浩翰,多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语言的美,也有助于思想的陶冶,若想要提升台湾未来的经济竞争力,非改革各级学校的国文教育不可,文学归文学,政治归政治,面对这一座无尽藏的文学宝库,若我们还处处以政治自我牵绊,把中华文化的主导权拱手让人,这实在是天下最愚蠢的政府。但愿几位总统参选人正视且认真思考此一问题,于明年执政后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我们最后想说的是,文学虽不像科技业可以立即创造GDP,但长期而言,却是竞争力的基础,其所培养的人文素养,更将影响国家的品格,左右台湾的前途,这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国家前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