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突围全民健保财务困境的新思维

除了节流、开源之外,医疗体系制度的创新才能使全民健保突围财务困境。图/本报资料照片

随着健保财务压力的增加,医院、诊所开始大力要求政府提高健保给付,以改善医疗人员待遇及整体环境。鉴于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努力、长期以来对医疗的贡献与付出,以及医护人员高压力、低报酬的反馈,我们相当支持。

虽然全民健保的制度、高CP值深受国人肯定,有高达85%以上的民众满意度。但是如果抽样访问医护人员,他们的不满意度可能超过5成。全民健保在面临财务压力下,只能进行健保支付的总量管制、采取成本降低的模式,以至于医疗环境品质降低。影响所及,医护体系毕业的学生大概只有3~4成进入医院、诊所就业。除了学非所用之外,若干医护人员甚至可能出走,为其他国家所用,殊为可惜。

在医疗品质方面,去除年龄因素后,糖尿病的死亡率是韩国的2倍、日本的7倍。另一方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后30天内的死亡率及一年内的死亡率,台湾明显高于欧美,背后原因在于缺乏后端照护人力。反映到实际的寿命上,韩国平均寿命为83.5岁,台湾则只有81.3岁。凡此总总都显示出,健保制度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可使其可以永续发展、营运。

过去全民健保的总量管制、成本降低、节流的模式,愈来愈遭受质疑。因此,医界有力人士大声疾呼,要求政府提高全民健保总额成长率,以开源的方式来提升台湾的医疗品质。医疗预算的大幅提高,当然有利医院的发展,但是也会排挤政府的支出,甚至政府被迫提高税收,来因应其他相关的支出。同时,提高预算毕竟有其上限,属于治标不治本的作法。除了节流、开源之外,医疗体系的松绑、产业化,科技的导入,以及制度的创新,才能使健保改革、医疗体系的发展一劳永逸。

针对健保制度的创新、医疗体系的松绑、产业化,科技的应用等,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

第一,健保制度的结构性改革及创新作法:

1.保大病不保小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台湾由于健保费用低廉,挂号费用也不高,导致大病、小病不分,频繁上医院的免费午餐心态,也导致医疗资源大幅浪费。鉴此,卫福部、全民健保署等单位应有魄力改革,保大病、不保小病,甚至改采自负额、配合款的设计,例如3、5千元以下的医疗费用,采取30%~50%自负额的设计。有了自付额的设计,以及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考量,民众也会更珍惜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可以集中、有效率的运用至重症医疗上。

2.长照导入新科技,降低慢性疾病的高比例给付,并透过保险结合运动降低保费的设计来减少健保给付

以荷兰为例,荷兰的长照机构大量使用科技、平板电脑等科技应用,一个12人的医护团队即可照顾1万个左右的长照社区,大大节省医疗人力及健保费用。其次,台湾慢性病患的医疗费用支付占比甚高,也排挤了其他领域的医疗支出。因此,保险公司结合运动习惯、降低保费的设计,可以鼓励更多国人养成运动的习惯,进而改善健康情况,降低慢性疾病保费的支付。

第二,国际医疗的大力推动,透过自费的设计来挹注全民健保的收入。台湾推动国际医疗已超过20年,但在医疗视为福利制度的思维下,相对于国际医疗推动快速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台湾的进展相当有限。不过,国际医疗均为病人自费,可以降低医院对全民健保的高度依赖。同时,在不排挤国人就医权利下,政府应有魄力推动,开大门、走大路,甚至提供奖励设计,让更多有发展国际医疗企图心的医院大力推动医疗观光,平衡自费与全民健保收入的比率。再者,配合要求医院国际医疗收入一定比率回馈健保,以争取国人支持。

第三,长期照护的松绑、产业化,导入保险资金,降低慢性疾病的给付,又可帮青年人创造高薪的就业机会,进而有效疏导资金进入长照产业,避免房地产泡沫。

目前,台湾的长期照护属于社会福利的规划,但政府编列经费又不足的情况下,长照机构规模小而破碎。多数环境不佳,病患受关照的品质也差,在多数病患健康不佳的影响下,健保的慢性病给付所费不赀。未来,如能有效松绑、产业化,导入保险基金、改善环境、更新商业模式,除了改善慢性病患的健保给付之外,也可带动更多高薪的就业机会。同时,疏导游资投入长照,避免一窝蜂投入房地产行业,也可以纾解房地产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