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中美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工商社论
在中美对立情势不断升高的紧张时刻,上周五(8月20日)中国与美国同时做出相对友好的决策,而已经连跌数周的香港与台北等亚洲股市,立即在本周一开盘后做出强势反弹。中美两只重量级的恐龙对决,倒楣的是台湾、香港乃至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这四个位在中国东海、南海前缘的国家或地区,无疑期盼中美双方在展现实力的同时,能够各退一步,给这些「夹心饼干」邻国留一点喘息的空间。
上周,大陆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召开会议,原本预计在17日开议之后就通过《反外国制裁法》纳入《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的「附件三」,再由当地的立法会完成立法程序。这是对西方国家制裁中国官员的一个反制,美国总统拜登等国领袖,陆续对涉及贸易战、新疆人权、香港国安法等决策的中国与港澳官员列入制裁名单。中方为了反制,从今年元月起将《反外国制裁法》列入立法工作计划,并且在6月10日政治局通过,同时排入议程,预定在8月17至20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议第30次会议通过。
不过,《反外国制裁法》如果在香港与澳门施行,那么身处两地的十余万名外籍人士,恐怕会大量出现触法现象,因为反外国制裁法明定:以各种借口或是其本国法律,对大陆进行遏制与打压、或对大陆公民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措施、干涉中国内政者,港澳政府都有权利采取相关的因应反制措施。
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目前在香港工作的外籍人士,以美国、英国、纽西兰、澳洲等英语国家人数最多,不计已经取得居留权者,就已经逼近8万人,这群大多是贸易、行销、金融与法律专业的外国人士,加上人数较少但是拥有宣传工具的媒体从业人员,因为自身口无禁忌、或是听从上级指示而触犯《反外国制裁法》,可能挤爆现有的检警看守所还是小事,万一处理不慎,还会引爆外资逃亡潮,使得过去两个月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金融困局更加雪上加霜。
8月20日中国人大常委会议结束前的最后一刻,在人大委员长会议中确认「该案暂不表决」,中国官方并未针对这个最后一刻的决定做出解释,不过,香港《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北京政府希望听取更多意见,而香港商界也有针对法律变动,透过所属公会或商会向政府沟通表达的传统,因此争取更多时间让香港各界了解《反外国制裁法》的施行标准,减缓最近几周因为大陆严管互联网公司所引发的外资逃跑潮的压力,避免引发无谓的恐慌,对于整体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无疑是极为正面的帮助。
就在中国人大常委暂缓《反外国制裁法》在港澳施行的同一天,拜登总统提名资深外交官伯恩斯(Nicholas Burns)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美国前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在去年10月离职,肩负华盛顿与北京联系重要工作的驻华大使悬缺已经十个月,伯恩斯是重量级的资深外交官,对美国外交体系的运作非常了解。伯恩斯的提名、与中国驻美大使秦刚赴美就任,无疑标示了中美两国在剧烈竞争的同时,也积极缓解沟通不良的障碍。
率先就任的秦刚在美国隔离完成后,第一天上班的8月13日拜会美国副国务卿雪蔓(Wendy Sherman),双方都表达积极沟通与对话的意愿。而伯恩斯则必须获得美国联邦参议院的批准,如果顺利上任,应该也是10月之后了。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任的美国驻华大使大多是总统的好友、政治派任,伯恩斯则是熟悉国务院外交体系运作的资深外交官,这彰显了拜登政府对中美关系运作方向的布局,亦即借由高效率的外交官僚机构互动,来避免政治紧张对立的误判。
本周还有一个重大的变数,拜登在今年5月26日要求美国中情局与相关情报部门,收集和分析信息,加大力度调查病毒源头,并且在90天内向总统提出报告。这个命令的背景,是川普总统时期美国国务院与情报单位、卫生单位各自针对疫情的起源,依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纷乱的看法,拜登上任后不久即命令终止国务院的相关调查,并且于5月要求中情局统整各单位提出最终调查报告。
拜登指示的90天将在本周的8月25日届满,美国中情局等单位所提出的报告,当然会牵动中美双方敏感的神经,疫情溯源报告如果能够避免过度政治操作,减少相互指责,甚至能够让中美双方在疫苗与防疫工作上,建立相互合作的平台,将会有利于缓和紧张的局势。总之,中美对立剑拔弩张,但是最近连续出现缓解的迹象,对于中美两国、以及夹在中间的台湾当然是件值得欣喜的发展,重回积极沟通与对话,各退一步,避免误判与擦枪走火的冲突,无疑是多数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