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房价已然涨翻天,各部会政策要一起来

工商社论

随着晶圆厂的设立、公共工程的推动,台湾房价这半年已涨翻天。台南房价涨了4~5成,台中的新建大楼飙上每坪80万元,竹北的新建案秒杀,到最近桥头的房价,从1坪10几万元翻倍到20几万元。

以往我们认为,双北的房价太贵,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机会,可以搬到中南部,寻找1坪20~30万元的房子,现在恐怕只能缘木求鱼,搬到花莲、台东甚至澎湖了。

在房价快速飙升的过程中,内政部先推出实价登录2.0,最近也推出修法草案,拟全面限制预售屋换约转售、私法人购屋许可制、严惩炒作者等;央行也相对积极,采行的措施包括非首购没有宽限期、调降买房的贷款成数、调降工业区闲置土地抵押贷款成数、购屋贷款利率再限制;财政部则是对拥有10户以上房子的对象查核逃漏税,最近更祭出公股授信管理六大精进措施,避免银行资金成为有心人士的筹资管道,但力道仍不足,多数地方政府也仿佛是路人甲,干卿底事?

年轻人则几乎躺平,连声音都几乎听不到,毫不关心,也没有人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年轻人如果没有好的父母帮忙支付头期款,购屋几乎是空中楼阁,而房价上涨后,未来租金是否也跟着水涨船高?同时,商店店租上涨势将转嫁至物价的上涨。青年人在住屋受到剥夺外,未来可能也会面临租金成本大幅上涨及物价攀升的风险。

不过,过去一提到如何抑制房价的上涨,政府各个部门均相对保守。为何如此,背后原因如下:第一,认为原物料上涨致建材成本上涨,所以房价上涨理所当然。第二,明年有选举,而能付得起大笔政治献金者,非建筑业莫属,打压房价,不利选情跟自己过不去,尤其是地价税、房屋税属于地方税,地方政府明年要改选,打压房价吃力不讨好。第三,民意代表本身就是房价上涨的既得利益者,不会跟自己财富过不去。第四,抑制房价上涨的工具需要跨部会的协调,旷日废时。

在上述诸多原因的制约下,又缺乏社会、民意的反弹压力,政府自然采取保守的策略。但观诸国外,德国柏林进行过一场百万人公投反炒房,强制征收大房东(德国住宅公司)所持有房地产,不得被其他财团购并,维护柏林8成租屋族的权益;在韩国方面,文在寅总统最近的支持度下跌,问题出在房价上涨太过迅速,因此,房价问题已成为总统大选的关键因素。

反之,台湾的房价自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涨价的幅度比韩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年轻人热衷于统独、热衷于反中,却对房价自身的权益不闻不问,或反弹声浪气若游丝。或许年轻人认为购屋已遥不可及,不再是选项,但房价飙涨,未来一定会反映到租金、物价的上涨,必须尽早发出声音导正不正常的房价上涨。

目前,政府最大的支持者来自青年族群,不为青年人做些事,不进行跨部会的协调整合,来压抑房价的上涨,将是严重的对不起年轻人和中低收入族群,而未来M型社会的问题也将更加凸显。

有鉴于此,未来必须由行政院统筹,进行跨部会的政策整合才能有效的压抑房地产价格。除了前述措施外,各个部会还可以努力的方向包括:

央行方面,通膨升温使得房地产的购物需求大增,央行应该推动进一步的选择性信用管制,尤其是针对房价飙涨的地区特别管制。再者,由于疫情后产业呈现M型化发展,不宜骤然全面升息,否则整体产业都会受到冲击,且加速影响海外热钱的流入。

金管会应该了解各银行贷款成数,甚至进行全国总归户,了解是否有超贷的情形,以及要求各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成数不得超过一定比率。

财政部应针对一人持有3或5户以上的房子,查缉其资金来源,有没有超贷、出租、缴纳税金。

营建署应配合经济部,了解建材涨价的成数,有没有哄擡、超额转嫁给消费者?在地方政府方面,台湾由于土地持有税太低,地价税、房屋税,有无配合房价的上涨做调整?

在青年及中低收入族群上,应持续发声,透过媒体、社群网路,更积极的让政府知道,他们对房价上涨的反弹声浪。同时掌握各地方政府地价税、房屋税的调涨情形。如地方政府无积极作为,应透过社群平台串联发声,并于未来透过选票予以制衡。此外,未来年轻族群应建立观察指标,尤其是观察政府对房价上涨的抑制政策上,做为地方政府及总统大选的考核、投票指标,才能使真正的声音发出来。

房价的上涨,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公共建设、交通便利造成的外部效益,因此部分的涨价归公,应是天经地义的事。政府透过税制,将涨价归公并成立基金,做为协助青年人、中低收入户租屋、购屋的津贴,或用来推动社会住宅,才有助于维持社会公义、世代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