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恒大清盘 正确解读大陆房地产政策逻辑

大陆地产集团恒大被香港法院下令清盘,揭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典范转移时代到来。图/美联社

负债超过人民币2兆,早已资不抵债、被讥为「负」可敌国的大陆地产集团恒大,自2021年12月首次传出债务违约,并于2022年6月被提起清盘诉讼、聆讯经多次延期后,终于在2024农历春节前一周被香港法院下令清盘。然而,就在恒大被宣布清盘的两天后,中共继一连串的房市松绑政策后,再公布第一批107个可获得融资支持的房地产「白名单」。中共对房地产产业「有保有压」的调控,除了展现其力促房地产软着陆的决心,更重要的是,揭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典范转移时代的到来。

大陆经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有其历史及结构因素: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为增加税收、满足财政需求,与金融机构、房地产商合作,建构一个透过出让土地取得财政和税费收益的体系。与此同时,国务院亦分别于1998年、2003年,将住宅业定调为新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定位为支柱产业。基于此,再加上华人有房斯有财的文化习惯,以及退休后生活保障的需求,促使房地产成为大陆民众累积财富的主要标的。在上述多重因素叠加下,20多年来,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土地储备、出让和房地产的开发投资,不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更让房地产相关产业占大陆GDP超过四分之一。

然而,多年来几乎只涨不跌的大陆房地产,除了弱化了实体产业发展的契机,还扼杀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房屋的过度商品化,更形成了极大的供需失衡泡沫、升高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风险。而且以房贷为主的家庭负债,遏制了民众消费动能。更严重的是,房地产的过度炒作,造成收入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严重冲击中共执政的稳定性。

意识到此问题,中共多次推动各种抑制房价政策。例如2010年大出台包括所谓的「国11条」、「新国10条」等一系列缩紧银根、压制二套房贷款等「限购令」、「限贷令」、「限涨令」。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共2014年回头又推出激励房市措施,土地价格因此大涨,房价快速攀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甚至呈现双位数涨幅。眼见打房政策不见成效,2016年当局再提出「房住不炒」原则,并于2020年划出史上最严格的房地产「三道红线」,以打消房地产的过度杠杆。自此,大陆房市进入史上最大规模与最长时间的整顿期。

根据大陆学者分析,现今大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呈现三方面变化:一是供过于求,202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41平方米,再加上人口负增长、城镇化动能减缓等因素,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二是市场从以增量为主转向以存量为主,部分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已经超过新房成交量;三是由于担心房地产商烂尾楼或债务违约,民众更倾向购买现房而非期房。

基于这样的新形势,大陆当局指出,未来房地产政策将朝两大方向推进:一是持续提升城镇化率。当局强调,2023年城镇化率仅为66.16%,和发达经济体80%以上的水准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大陆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以及不少民众改善性住房的需求较为急迫,都将带来新增住房的需求。二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陆当局认为,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就是发展房地产新模式,例如推动保障性住房、城中村、「平急两用」公共基础建设等三大工程,以利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

然而,即便中共陆续出台诸多松绑房市政策,但不可讳言,短期内房地产不会、也很难再成为大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中共此次未出手相助所谓「大到不能倒」的恒大,甚至任由每年数百家地产商的破产,其未明之言即是:在美国加大对大陆科技围堵的大前提下,未来大陆将加速新能源车、5G、AI等新兴战略型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借此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另一方面,以此构筑及夯实足以与欧美匹敌竞争的产业实力。一句话:恒大的清盘,意味中共将终结大陆多年来过度依赖资本扩张的粗放经济增长时代;同时,象征中共脱虚向实、发展实体经济、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决心。

持平而论,大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产业改革,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成功与否,尚在未定之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曾提醒:「不要对中国经济下滑幸灾乐祸,这可能会成为所有人的问题。」对台湾来说,无论大陆是否能华丽转身,更是一道无可回避、涵盖政治、经济、产业的艰难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