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黑神话:悟空》看大陆的产业转型

在「硬」的制造业方面,为解决产业大而不强、结构失衡、附加价值不高等问题,中共自1996年启动的「九五」计划,就将产业升级转型作为大陆产业政策主轴;尔后的每个五年规划,产业升级转型都是大陆当局关切的重要议题。然而,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大陆经济对外长期以来主要仍依赖加工出口贸易,对内则过度偏重于房地产领域,不但产业升级转型成效有限,其负面效应亦慢慢浮现。

2018年美国启动对陆贸易战、科技战后,中共惊觉: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产业展现一定成绩,但只要关键技术、关键零组件仍被欧美国家「卡脖子」,中国将不可能发展成为所谓的现代化强国。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急迫感,美中贸易战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产业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即成为主轴。中共希望借此一方面减少对欧美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让大陆产业「由大变强」。

经过多次探索,中共2022年提出由政府设计体制分配资源,由市场检验成效的「新型举国体制」战略,以期加快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而促成产业的升级转型。日前召开的20届三中更明白指出,未来大陆将集中资源发展包括新一代资讯技术、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八大产业;这也预视了全球上述产业领域,将越来越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

也就是说,或许短期内欧美国家可以透过推动「去风险化」战略,构筑更高的贸易保护主义高墙围堵大陆,迫使在大陆的企业为了避险,必须进行供应链的转移;但大陆多年来练就的产业实力,在许多领域早已深度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中。因此随着大陆企业海外布局的加快加深,未来全球产业型态,将呈现零组件仍来自大陆、组装由海外陆企完成,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企业制造」的崭新样貌。

在「软」的文化产业方面,中共很早就认识到,大陆发展必须奠基在经济实力与文化传播力。因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即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希望透过由国家主导的文化事业,以及由市场主导的文化产业等「两条腿」方式,推动文化「走出去」。而其中的关键,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再次肯认与弘扬。

由于中共建党理论基础,是源自于对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双重批判,因此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甚至在文革期间,对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采取否弃的态度,甚至认为充满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故事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的余毒、资本主义的反动,因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文化糟粕。

改革开放后,历经几次论辩,中共一方面重建了涵盖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主体;另一方面,在强调要透过说好包括「中华优秀文化」在内的中国故事、强化大陆在国际话语权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蕴含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出版物、影视、游戏等各类型文化产品出口,以相较更为灵活、更符合市场规律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因此,近年来大陆不但文化贸易总量每年呈现双位数增长,一些文化产品在国际上都获得相当成功的市场回馈与舆论评价。

总的来看,虽然大陆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经济新常态下遭遇一些困难,但不可讳言,大陆「软」、「硬」两路并进的产业转型升级,其造成的全球影响,已是全球的共同课题。对台湾来说,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挑战。

赖清德总统一再强调要将台湾打造成经济日不落国,但却受限于意识形态,认为与大陆的彻底脱钩断链,是台湾经济的最好选择与安全的最佳保障。然而,且不论这种坚壁清野的冷战思维,在高度互连的网路时代是如何的不合时宜;基于意识形态将台湾前途寄望于大陆的失败,恐怕更会是昧于现实的一厢情愿。我们想提醒的是:唯有理性、务实、客观看待大陆的发展,并基于台湾利益,透过辩证思维探索与大陆的最佳互动及合作方式,才是台湾长治久安的正确道路。盼执政当局思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