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ECFA延续 台商空间更宽阔
旺报社评
两岸ECFA终于确定继续实施,对大陆台商而言是大好消息,不仅早收清单关税减免优惠得以维持,两岸经贸脱钩疑虑也可以解除。根据台湾海关统计,自2011年ECFA生效后十年来,大陆对台早收清单货品减免关税金额累计达81.82亿美元。除了为台湾农民及出口商节省大量关税成本外,也带动台湾出口与经济成长。
大陆对台商释善意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衍生效益却不小。透过ECFA推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让台湾能够与主要贸易竞争对手,站在同样立足点公平竞争,就是帐面数字无法反映的好处。外界常常忽略,2013年台湾得以陆续与纽西兰及新加坡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降低被边缘化,也是奠基于ECFA的签署,只要两岸关系继续改善,经贸空间问题就可以解决。更不用说,ECFA加深两岸彼此之间的信赖,使台商可以安心在大陆投资与经营,不仅有利提升台湾整体产业竞争力,亦有助大陆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2008年金融海啸重创大陆出口,让北京体会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急迫性,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大陆紧迫感更强烈。大陆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过程中,台商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不论是改革初期引入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思维,或是十二五规画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可见到台商积极付出的身影。
最知名的东莞台商发展模式,是利用台湾接单、大陆生产的三角贸易优势,不仅帮助东莞奠定大陆出口重镇地位,也大举提升台湾产品国际能见度、塑造台商西进的典范。1990年代初期,台湾开放对大陆投资,台商进驻东莞仅百余家,到2020年底,东莞台商达3664家,成为全大陆台商最集中的地区。在这段期间,东莞经济总量从1991年71亿人民币,一举跃升至2020年9650亿人民币,成长135倍,并于今年跃居常住人口千万以上的新一线城市,台商厥功甚伟。
除了东莞,另一个有「小台北」之称的昆山,同样也写下两岸经济成功合作见证史。台商在昆山有「3567」称号:贡献3成GDP、5成工业产值、6成利用外资、7成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第一家台商在昆山落地以来,昆山累计批准台资项目共5563个,投资总额668.38亿美元,昆山得以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县,跻身现代工商城市,长期位居大陆百强县的龙头,台商贡献非常大。
运用优势抓紧商机
不过,不同于东莞集中于出口产业,昆山台商为配合大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在产业聚落形成过程中,特别强调内外销并重模式。一方面协助大陆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也可抵御外部市场动荡的冲击。确实,2008年金融海啸重创大陆出口,昆山台商相较其他城市受伤相对轻微,就是凭借着这种「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
根据统计,昆山当地台商的产品去路与服务对象,大致是内销与外销各占一半,项目则是涵盖电子资讯产品、农产品、机械设备及商贸物流服务等各种产业样态。简单来说,昆山的产业变化就是台湾产业发展的缩影。
不管是东莞或昆山模式,背后代表台商在两岸融合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ECFA延续的效益绝非仅帐面上关税减免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北京释出的善意,可以让台商在陆投资无后顾之忧。
不过,大陆正迈入下一阶段的制度调整与改革,经济将迎来逆风,加上两岸政治纷扰持续,让台商处境相对艰难。对此,北京需提供台商更强有力的支持,以带动台商加码投资,并对大陆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大陆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拐点,依过往经验,若能有效运用台商优势,必能再一次帮助大陆成功转型升级。也需提醒台商,面对大陆大环境的转变,更要抓紧中间的转折与脉动,而不是离场观望。危机就是转机,改变可能带来风险,但也有相应的商机。这是深耕大陆30多年的台商们最大的优势与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