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再论台湾石化产业的GDP贡献
近年来面临中东国家低价原料竞争以及中国大陆扩大产能威胁,再加上全球气候变迁受到高度关注,使得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遭遇到瓶颈。尤其是自高雄2014年严重气爆事件后,石化业投资及是否该外移到他国生产等议题,也愈来愈受到国人关注,并引发争议。例如国内学界曾采用狭义的石化产业定义,计算出石化业的经济贡献在2012年仅占GDP约1.6%,不到两个百分点,但却耗掉台湾总能源达26%,故认为过去以石化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产业政策造成经济不正义以及环境不正义,必须扬弃。
清华大学李家同荣誉教授曾提醒大家,台湾的「护国神山」半导体产业不只是电子业,也是化工及材料产业。制造半导体的原材料中,电子特用气体、光掩膜、光刻胶、配套试剂、抛光液、光阻材料、湿化学品等石化相关制品占材料比重达6成以上,可见半导体实则与石化产业密不可分。也因此,吾人在核算石化产业链对总体经济贡献时,不宜忽视其对高附加价值且相互依存产业之影响,直接与间接的GDP贡献都要一起算,才不失公允客观,也才有助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部署与优先次序规划。
要计算一个产业对于本国GDP之贡献,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利用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李昂提夫的投入产出模型与主计总处编制的产业关联表,因为在高度分工整合的供应链体系下,任一产业对其他产业会同时产生两股作用:向前关联与向后关联效果。「向前关联」是一个产业向「下游」出售中间财所带动之增产效果,而「向后关联」则是一个产业向「上游」购买原材料所带动之增产效果。政府在拟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自应优先扶植向前与向后关联效果较大之产业,方能将有限预算发挥出最大效益。
台湾的石化产业是否真的对我国总体GDP之贡献不到2%?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厘清此一产业的范畴界定。石化业产品应用广泛,制程更是复杂多变,常出现不同的认定。经济部工业局曾参考国际石化产业年鉴通用之方式,于2017年启动「石化产业高值化」专案时,定义石化产业仅包括上游(如烯烃类、芳香烃等基本原料等)以及中游(例如合成树脂及塑胶、合成橡胶、肥料及氮化物、含人造纤维之石化产品等)。
但台湾石化业亦担任发展重点产业(如半导体、5G基板、绿能风机、电动车等)及新兴产业(如生技、医疗、国防)之支援角色,故也有学者建议应参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之定义,将下游的加工产业(如塑胶橡胶制品、纺织、制鞋、运输工具、医药制品等),以及新兴产业与重点产业均纳入「广义」的石化产业链。
中研院曾根据主计总处所编制的2011年产业关联表以及历的国内生产毛额、出口、固定资本形成等资料,计算出「狭义」石化产业之直接贡献以及「广义」透过关联效果所带来之间接贡献。结果发现,在2011~2018年间,石化产业链透过直接、间接效果对台湾每年GDP的贡献介于15%至18%之间,远高于石化业本身约2%GDP贡献的直接效果。
此结果不仅凸显石化产业链对台湾总体经济的重要性外,亦显现石化业与各个产业部门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关联特性。台湾不宜放弃石化业,建议朝野重视石化产业,积极推动「新材料循环产业园区」,促成石化业高值化转型,让石化产业根留台湾,以达产业永续发展及环境永续之双赢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