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撷取沪深不同的清零经验

旺报社评

新一波本土疫情袭来,连续4天新增本土病例破百令人忧心。对岸各省市过去1个月内,也经历了武汉疫情以来规模最大、强度最高的防疫考验。其中,上海和深圳两座大陆现代化水准和市民素质最高、政府能力最强的一线城市,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抗疫模式,结果也截然不同,对台湾应有所启发。

上海精准防疫成模范

上海「精准防疫」曾经是大陆防疫的模范,这归功于地方官员愿意倾听专家意见,城市公共管理较为细腻、充满人性化,再加上当地市民素质普遍较高、外籍居民人数较多,上海几乎没有采取任何「一刀切」或「运动式」防疫措施,对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影响程度最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北京高层,还是大陆民间,都对上海防疫表现予以肯定。

此次Omicron在上海出现本土传播后,地方政府原本接纳专家建议,将封闭检测范围精确到楼栋,并且将封闭时间限制在48小时内。无奈事与愿违,即便上海「精准防疫」已有成熟经验,但还是赶不上变种病毒惊人的传播速度。为了避免香港防疫沦陷的前车之鉴,上海终于放弃对Omicron病毒小范围的「游击战」,而转入「阵地战」即封城模式。

但上海2000多万市民没做好打「阵地战」的心理准备,地方政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面面俱到,照顾好所有市民的需求,社会乱象因而频频见诸报端。但上海地方政府并未对批评或陈情采取打压、封锁或舆论反制等措施。反之,大陆微博等民间网路舆论场开设「上海抗疫求助专区」,支持市民将急迫诉求及时反馈给政府解决,上海市政府长官甚至还为一些因防疫政策导致急病患者离世的个案向市民公开道歉。

上海有特殊的历史底蕴、城市文化、国际地位与「海派」意识形态,历任上海治理者都能充分尊重民意、倾听民众声音。1949年时毛泽东就相当重视如何顺利接管上海,1989年上海当局亦以温和手段平息上海学潮。12年前上海一栋大厦火灾导致严重死伤事件,市民纷纷自发前往现场哀悼,地方政府并未禁止,党政官员反而前去献花,顺利化解了民意压力。此次疫情下,上海市政府对各种民间诉求、批评的开放、谦卑态度,是上海公共治理文化的传承。

深圳断然封城加普筛

相较于上海,与大陆改革开放「同龄」的深圳,面对Omicron疫情处置极为果断,从中当能看出「清零」时机的重要性。深圳几乎与上海同时面对本土疫情威胁,深圳主政者以「长痛不如短痛」的态度及早采取了1星期内封城加普筛的措施,3月中旬达到每日100多例高峰后就逐步下降,目前已经实现「动态清零」,当地及周边生产线悉数复工,而与此同时上海却从每日100多例快速上涨到500多、1千多乃至5千多例。

不过,不能因而论断上海和深圳防疫模式谁对谁错。毕竟两地城市形态和社会人口特征不同,上海拥有大面积、高密度的老旧城区及大量老年人口,深圳城市建设较新、中、青年为人口主力,两地封城的成本明显有差。两地城市文化也不同,崇尚生活品质与自由空间的上海市民更习惯于精细化防控,深圳人则来自五湖四海、进取心强,不仅坦然接受封城,第一时间还想着如何居家工作继续挣钱。因此,沪深两地的前期防疫策略都是基于各自的社会基础,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结果证明,短期内封城普筛对遏制Omicron的效果更直接。

大陆官方反对「与病毒共存」,虽在具体操作上寻求「成本最小化」、探索「精准防疫」,但疫情一旦面临失控,就断然重启举国体制扑灭疫情。上海和深圳此次迎战Omicron的经验说明,「清零」成败取决于全民普筛的时机,只要即时截断传播链即可恢复「精准防疫」模式,否则就会沦为香港的境地,造成大量高龄及年幼人群危殆或病殁。台湾需引以为鉴,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