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十年再出發(下)中國擴張中亞勢力,但註定冒犯普丁?
中亚长年被视作俄罗斯后花园,俄国影响力盘根错节,中国在中亚的势力发展会否导向与俄罗斯的对峙? 图/路透社
文/孙超群(The Glocal研究员)
▌接续前篇:〈一带一路的十年再出发(上)习近平「意外的天可汗」西进战略〉
编按:过去10年来,中国透过「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建立无孔不入的政经影响力,然而中亚长年被视作俄罗斯后花园,俄国影响力盘根错节,中国在中亚的势力发展会否导向与俄罗斯的对峙?在本文上篇,作者孙超群首先检视中国发展一带一路背后的思维逻辑——不为向外扩张,而是避免外部因素影响国内安全,导向帝国扩张的局面更近似于不经意的结果。而本文在下篇,将探讨中国于物流运输、粮食、能源、区域安全等面向,如何与中亚诸国进行合作,而这些合作,对俄罗斯来说,又该如何解读其影响与中俄共同利益?
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论述支持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者王缉思指出,中国并非以寻求世界霸主,而是以「国内安全」为外交目标,这观点亦与《中国斯坦:中国不经意的帝国》(Sinostan : China's Inadvertent Empire)一书同出一辙。然而,乌俄战争爆发,这目标变得更加迫切。中国被指摘有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之嫌,与海权国家缺乏互信,加上在面临台海风险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北京的「西进战略」增加了反制海权国家「东线围堵」的顾虑,因此需要与时间竞赛,加强与欧亚内陆联系,保障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作为风险管理。
在此次的「中国—中亚元首峰会」中,可从与会国之间的会谈成果以及联合声明,看出中国如何加强推进其「西进战略」。
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5月18日至19日在中国西安圆满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哈萨克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总统谢尔达尔和乌兹别克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受邀出席。 图/美联社
▌物流运输安全
在中国官方发布的峰会成果清单中,达成54项的合作共识,当中9项与物流运输有关,包括「推进途经阿克套港、库雷克港、土库曼巴什港等海港的跨里海运输线路多式联运过境运输」、「建设中吉乌三国铁路」。而在中国与塔吉克的联合声明中,亦提到「现代化中塔乌公路」、「发挥塔吉克库洛布(Kulob)物流中心潜力,建设中塔乌至土库曼、伊朗及土耳其的多式联运走廊」。
中国加强西部物流运输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透过提升中亚地区过境运输潜力,确保连贯欧亚大陆的物流安全。在乌俄战争爆发后,经俄罗斯境内铁路运输的政治风险大大提高,各欧亚国家(包括中国)都想发展不经俄罗斯的陆路走廊及铁路运输网。
比如,中吉乌三国突然加速推进20年都未能实现且没利可图的三国铁路,可见一斑。对中国来说,若三国铁路建成后,中国大陆到欧洲和中东的货运路程将缩短900公里,时间上节省7至8天,同时又可增加中国与中亚(包括阿富汗)之间的运输量。另一方面,中国亦强调与哈萨克、土库曼等里海国家,发展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TTITR,中间走廊)。可见中国急于打通绕过俄罗斯的欧亚陆路网,以确保欧亚物流运输的安全。
中国加强西部物流运输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透过提升中亚地区过境运输潜力,确保连贯欧亚大陆的物流安全。图为中国官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的中国–哈萨克边境口岸检查货运列车。 图/美联社
▌粮食安全
根据中国媒体《第一财经》引述的数据显示,从中国加入WTO迄今20年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已从100%左右,下降到目前约76%,并且到2035年,总食物自给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到65%。粮食自给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潜在的问题。
特别在乌俄战争后,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价格急升,而中国不少粮食均进口至欧美地区,令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不得不思考粮食进口多元化的策略。所以,中国的「西进战略」也考虑到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安全协作」、「进口优质农产品」也出现在中国与以上哈萨克和乌兹别克的联合声明中,峰会成果清单亦指明「增加中国进口中亚农产品种类」。
事实上,几年前中国早已开始把中亚地区定位为潜在「粮仓」,「一带一路」的目标已不再只是投资当地基建和工业品贸易,亦加强了从当地进口食物,特别把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定为中国重点的粮食贸易国家。据《Eurasianet》报导,近年中国向中亚国家(特别是哈萨克)放宽食品进口限制,自2018年起批准中亚多国食品(如牛肉、大麦、玉米、亚麻籽、面粉等等)进口中国市场。
除了自2018年对中国对哈萨克解除粮食出口限制,中哈55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也不缺食品工业项目,这令哈萨克扩大出口粮食到中国。对比2018年,在2020年哈萨克出口中国的食品及食品加工产品增长数字十分可观。
中国此举除了协助中亚国家发展化石能源以外的出口贸易,令地区更稳定之外,更保障北京在中亚的「一带一路」项目相关利益,开拓新的粮食进口来源,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助当地农业外贸发展使他们更依赖中国市场,这让北京在当地发挥更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几年前中国早已开始把中亚地区定位为潜在「粮仓」,「一带一路」的目标已不再只是投资当地基建和工业品贸易,亦加强了从当地进口食物,特别把哈萨克和乌兹别克定为中国重点的粮食贸易国家。图为近年中国字哈萨克进口粮食的海关资料,从2018年至2020年之间,各项粮食进口数量巨幅增长。 制图/孙超群
乌俄战争后,全球粮食供应紧张,价格急升,而中国不少粮食均进口至欧美地区,令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不得不思考粮食进口多元化的策略。图为新疆伊犁收割中的农田。 图/路透社
▌能源安全
在峰会成果清单中,特别提到「保障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稳定运营」这一共识。诚然,自2009年落成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一直是中国在中亚的「能源生命线」,中国透过管道每年从土库曼进口大量天然气。此管道分别有A,B及C三条管道,第四条管道D尚在兴建中。管道途经土库曼、乌兹别克和哈萨克,三国每年最多可出口天然气到中国的数量达到550亿立方公尺,其中土库曼占比最多。
在中国眼中,土库曼的战略价值是丰富的天然气资源。2022年,土库曼成为对华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国,超越了第二名的俄罗斯。当中,土库曼有9成以上天然气出口到中国,而中国进口天然气有2成半以上来自土库曼。
其实,土库曼总统谢尔达尔2023年已是第二次访华,他在年初1月5日至6日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当时习近平强调,双方要优先扩大能源合作,天然气合作是双边关系基石,「扩大天然气合作符合双方战略和长远利益」。
除了土库曼,中国的潜在资源进口国阿富汗也值得一提。2023年年初,中国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公司(CAPEIC)与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签订开采阿富汗北部阿姆河盆地(Amu Darya basin)石油合约,三年后中方将每年投入5.4亿美元。该处油田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横跨阿富汗北部三个省份。据估计,阿富汗拥有价值超过1兆美元的天然资源,包括天然气、铜和稀土。因此,在中国与西方交恶(例如之前的中澳关系恶化,影响中国从澳洲进口能源),或使中亚变得更重要。中国只有透过「西进战略」,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地图,途经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至中国。 图/维基共享
中哈边境的阿拉山口,中国工人在输油站检查管道,准备从哈萨克接收原油。 图/美联社
▌区域安全
中国一向关注中亚地区的安全问题,阿富汗问题与「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威胁密不可分。中亚位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地带,多国与阿富汗与邻,中国不但担心区域动荡影响经贸投资项目,更关注包括「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ETIM,或称「东伊运」)的势力壮大,剑指新疆。据联合国安理会在2020年的报告指出,大约有500名「东伊运」成员在阿富汗的巴达赫尚省。分离势力虽少,但他们靠近中国新疆山区边境,足以刺激中国的敏感神经。因此,中国在与每个中亚国家的声明中,都会强调合力打击包括「东突厥」恐怖势力在内的「三股势力」。
另一方面,在峰会之前有关中国与塔吉克元首会面的官媒报导中,特别提到「中方愿同塔方加强执法安全合作,维护两国和地区共同安全」的字眼。这是由于塔吉克靠近阿富汗及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又是军事力量最脆弱的国家,是毗邻新疆地区的安全漏洞。塔吉克与阿富汗北部巴达赫尚省的边境守卫薄弱,加上过往塔利班与「东突厥」关系密切,及当地一直成为伊斯兰国(ISIS-K)策动恐袭的据点,已经引起北京警惕。
所以,北京特别关注塔吉克应对边境安全的能力,并与其加强执法安全合作。2021年,中国政府向塔吉克提供850万美元无条件援助,用于建设内政部「特别快速反应部队」(СОБР)警察基地,该基地位于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省(GBAO)位处瓦罕走廊的入口。
可见,中国担心中亚区域不稳定会延伸到国内安全的问题,因此「西进战略」也是以保障中国内部安稳为目标之一。
塔吉克与阿富汗北部巴达赫尚省的边境守卫薄弱,加上过往塔利班与「东突厥」关系密切,及当地一直成为伊斯兰国(ISIS-K)策动恐袭的据点,已经引起北京警惕。图为2014年一名驻守巴达赫尚省的阿富汗军人。 图/路透社
中国担心中亚区域不稳定会延伸到国内安全的问题,因此「西进战略」也是以保障中国内部安稳为目标之一。图为2004年,在中国与塔吉克接壤边境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中国与盟友巴基斯坦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图/美联社
▌中国「西进战略」,注定进犯俄罗斯的「中亚后花园」?
在如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为确保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中国「西进战略」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但此举在所难免地被认为有进犯俄罗斯势力范围之嫌。我们应如何看待中俄关系呢?
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家豪先生以「权谋之合」(Marriage of Convenience)、合作而不结盟来形容中俄关系的本质。双方目标是共同推倒「欧美西方霸权」,塑造非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模式,但另一方面,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却是以中美为核心,明显是倾向中美平起平坐的「两超多强」体系,意味中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均是较低一等,这明显与俄罗斯一厢情愿认为的多极体系,有巨大落差。
中国在中亚日益扩大的经济势力延伸到政治影响力,是否会令到俄罗斯猜忌,继而引起中俄冲突?现在,这问题渐渐出现清晰的答案。
自从乌俄战争爆发后,由于俄罗斯广受国际孤立,加上国力因为战争而衰退,令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受挫,因此在中亚问题上,似乎向中国作出了让步,(被迫)承认中国在中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根据在2023年3月公布的「中俄联合声明」,内容提到「各方愿加强相互协调,支持中亚国家维护主权和国家发展,不接受输入『颜色革命』和外部势力干涉地区事务的企图」。比较2022年2月相同的中俄声明,当中只提到「反对外部势力破坏『共同毗邻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行为」,并没有提到「中亚国家」。因此,这次是中俄两国首次公开宣布协调中亚地区的政策。
但这是否等于中国会完全取代俄罗斯在中亚地位?其实不然。中亚五国依然倾向俄语文化圈,说俄语、了解俄罗斯文化;中亚国家在关键的经济及军事领域上,依然十分依赖俄罗斯——吉尔吉斯、塔吉克两国经济极依赖人民前往俄国工作所赚取的外汇、哈萨克石油运输必经俄罗斯本土、俄罗斯是乌兹别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有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三国在内的欧亚盟、俄罗斯在中亚拥有军事基地等等)。
而且,即使俄罗斯受累于乌俄战争,仍没有证据显示在可见的将来,中国会取代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及安全角色,亦没有迹象显示中国会有像俄国主导的集安组织那般以军事介入中亚,最多只是按照现时上海合作组织(SCO)的机制,与中亚国家进行内部安全及反恐工作而已。
中国在中亚日益扩大的经济势力延伸到政治影响力,是否会令到俄罗斯猜忌,继而引起中俄冲突?图为2023年习近平与普丁会晤。 图/路透社
2023年5月18日,吉尔吉斯总统扎帕罗夫和妻子艾古尔中国西安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欢迎仪式,东道主将会场与迎宾人员呈现出唐朝风貌。 图/欧新社
另一方面,其实北京亦不希望在中亚问题上与莫斯科产生摩擦。基于王缉思主张下的「西进战略」,北京认为与俄罗斯保持关系,比起成为区域霸主的地位更重要。因为,中俄两国在中亚的合作关系,比我们想像的广泛且重要得多,而且这种中俄关系也是对莫斯科有利的。
举例说,在乌俄战争爆发不久前的北京冬奥期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分别与中国石油(CNPC)签订新能源合作协议。Rosneft在未来10年,经中国的中哈石油管道,对中国输送1亿吨石油,总值800亿美元。因为俄罗斯与欧洲关系恶化,令前者需要向东寻找新的能源出口市场,碰巧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基建,能助俄国一臂之力。
此外,俄罗斯亦乐见中国、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三国兴建铁路,因为在乌俄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推行南向新战略的决心亦相对大增,再次重视「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中吉乌三国铁路能与俄罗斯的INSTC互补不足,发展贯通不同国家的欧亚大陆运输网,能够扩大中俄在欧亚之间的贸易地域,开拓他们的「经济生存空间」,对俄来说是利多于弊。
▌结语:「西进战略」是未雨绸缪的风险管理
中国与中亚五国举行的首届峰会,碰巧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所释放的讯息十分显然——重新确立王缉思主张下「西进战略」,将外交视为内政的延伸,用作为巩固国家安全,稳定执政的手段。本身没有视争夺区域霸主为外交目标的中国,却因其「西进战略」而在中亚建立了「不经意的帝国」。
在乌俄战争下,局势急剧改变 —— 俄罗斯认清现实,中国在中亚日益扩大的经济势力,但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愈来愈是互补合作多于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中国因与欧美等海权国家日益缺乏互信,唯有加速推进其「西进战略」,以应付可能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保障国家的基本生存条件,作为未雨绸缪的风险管理。
中国因与欧美等海权国家日益缺乏互信,唯有加速推进其「西进战略」,以应付可能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保障国家的基本生存条件,作为未雨绸缪的风险管理。图为中国解放军在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在新疆发射地对空导弹。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