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了解,二次短路熔痕对火灾事实有哪些证明作用
电气类火灾的起火原因主要包括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以及使用不当等。在火灾调查中,提取各类电气故障痕迹,对证明起火原因、火势蔓延方向和起火部位等极为重要。
现场提取的短路熔痕,是认定或排除电气火灾的主要证据,但在实践中,无论是当事人、律师,还是法官,大多不知如何审查该物证。
短路熔痕分为一次和二次短路熔痕。一次短路熔痕,是指铜铝导线因自身故障或其他作用,于火灾发生之前形成的熔化痕迹。二次短路熔痕,是指带电铜铝导线因火场热作用导致绝缘失效发生短路而形成的痕迹。
微观区别:二次短路熔痕表面氧化层厚度>3μm,一次短路熔痕<2μm;二次短路熔痕气孔率>15%且孔径分布离散,一次短路熔痕<8%;二次短路熔痕气孔密度12—20个/mm²,一次短路熔痕5—8个/mm²;二次短路熔痕的晶粒尺寸20-50μm,一次5-10μm;二次短路熔痕呈不规则葡萄状,一次短路熔痕呈圆球状。
我此次谈论的是二次短路熔痕。
对于二次短路熔痕,当事人和消防救援机构往往理解不一致,当事人认为据此应当排除电气线路引发火灾的可能性,消防救援机构有时却偏偏作出不排除电气线路引发火灾可能的判断,双方常由此发生争执。为此,搞清楚二次短路熔痕的证明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二次短路熔痕在火灾原因调查中的证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排除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
在认定火灾原因过程中,如鉴定结论为二次短路熔痕,又找不到其他熔化痕迹,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排除电气线路火灾的可能性。
二、证明电气线路处于带电状态
二次短路是由于电气线路在火灾前处于带电状态,遇到火焰或高温作用,因绝缘破坏发生诱发性短路。根据NFPA 921指南,存在≥3处的二次短路熔痕可推定线路全程带电。
不带电导线被动燃烧形成的火烧熔痕与短路熔痕,在特征上具有明显区别。
三、辅助证明火灾蔓延的路径
因二次短路熔痕的形成于火灾或较高温度的环境中,因此多个二次短路熔痕的分布区域,可作为判断显示出熔痕形成时处于火灾环境气氛中或较高温度区域,结合其他证据可以共同证明火灾蔓延的区域、方向。
四、若有以下特殊情况,可不排除电气火灾的可能性
(1)电器设备内部提取的二次短路熔痕,结合其他证据和火灾相关事实,可以作为不排除电器设备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性的依据。
(2)变压器、镇流器等电磁式电气设备的线圈(绕组)发生了匝间或层间短路。此部位提取的短路熔痕应为线圈(绕组)内部过热形成的短路熔痕,用以区分火烧痕迹。
(3)同时存在下列情形:熔断器熔断时间>300ms,熔痕部位绝缘层存在碳化通道,熔珠直径>导线直径2倍。
推荐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