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瘦多少斤才科学?专家详解
近日,关于#减肥##减肥餐#等话题屡次登上热搜,有不少网友抱怨自己是“易胖体质”,很难实现减肥。对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刘阳呼吁理性看待肥胖,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要盲目选择一些影响身体健康的减肥方法。
“肥胖由两大因素影响,一是遗传因素,另一个是生活习惯因素。”刘阳分析,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孩子遗传肥胖的概率为32%-33.6%,如果父母双方均肥胖,孩子遗传肥胖的概率为50%-60%。除了遗传因素,能引起肥胖的其它因素统称为生活习惯因素。
刘阳说,基础代谢率相对高的人,比其他人燃烧更多脂肪,相对不容易胖。反之,基础代谢率相对低的人,更容易肥胖,也可以认为是易胖体质。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超过200种。“对于易胖体质人群来说,减重的关键还是要从减少摄入、增加消耗两方面入手。”刘阳举例,如果将一个人的体重比做蓄水池,每日摄入的能量就好比是注水管,代谢消耗掉的能量就好比是出水管。入多出少就会变胖,入少出多就会变瘦。
“对大部分人来讲,重点在调整饮食结构,并不需要完全不吃碳水。”刘阳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18-60岁成年人膳食的宏量营养素的热量摄取占每日总热量摄入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需要减重的人群可以在上述范围内适当提高蛋白质摄入比例和相应减少碳水及脂肪的摄入比例。
刘阳说,增加消耗分为调整基础代谢率和增加运动消耗两方面。性别、年龄、身高和基因等客观因素可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率,此外体重和身体构成改变也可影响基础代谢。“体重越高,尤其是肌肉含量越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就会越高,所以增加消耗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科学运动。”
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发现关于减肥的笔记有2700多万份。“其实,目前学界对于减重的速度,也就是每个月应该掉秤多少斤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甚至对于不同减重手段的预期效果也有不同看法。”刘阳表示,如果考虑通过医疗手段减重,需要咨询减重相关的医师或专家,谨慎对待减肥药物、抽脂手术等,切不可一味追求减重而忽略身体健康。
“减重是为健康服务的,整个过程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不会造成身体损害和引起不适为基础,进行科学运动和饮食。这个时间过程可以适当延长,但重点要持之以恒。”刘阳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