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懷舊療癒失智:英國比米什博物館的老人友善村

英国热门影集《唐顿庄园》日前搬上大银幕,其中一个取景地——比米什博物馆(Beamish Museum)——完全重现了英国上个世纪的矿镇原貌。 图/影集《唐顿庄园》

日前甫从著名英国影集改编搬上大萤幕的电影《唐顿庄园》,让美轮美奂的取景地海克利尔城堡再度蔚为话题;另一处较不为人知的拍摄现场,则是重现了英国古老街景的比米什博物馆(Beamish Museum)。

这个号称全英国最大的露天博物馆,不但重现了上个世纪英国矿工城镇的原貌,它和社区民众与组织携手合作的运作模式,也成为地方博物馆的经营典范。其中最引人瞩目赞赏的,是博物馆推动失智老人友善社区的计划。

比米什博物馆位在英国东北杜伦郡(County Durham),创始人原是英国博斯博物馆的执行长法兰克艾金森(Frank Atkinson)。法兰克于1950年代参观了若干以露天博物馆为主要规画概念的北欧民俗博物馆后,开始有了建造比米什的想法。他开始游说地方居民与政府,逐渐扩张博物馆用地,并鼓励当地居民捐赠物件,博物馆终于在1970年开张。

比米什博物馆所在的杜伦郡,过去是个矿镇。19世纪下半叶英国经济衰退,曾一度撑起英国工业荣景的矿业也逐渐萧条;比米什博物馆的成立,则在地方小镇随之没落时,重新撑起了地方的光荣记忆。 图/Beamish Museum

比米什露天博物馆里头的建筑与居民,都像时光停留在上个世纪。 图/Beamish Museum Facebook

有别于一般以展示柜与严谨动线呈现的博物馆,露天博物馆将地方居民生活的日常空间与物件当作主体,重现当地人的生活样貌。也因此,这类博物馆需要许多了解该处日常生活的人参与;而最好的工作人员,当然就是当地民众。

由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经济衰退,曾一度撑起英国工业荣景的矿业也逐渐萧条;比米什博物馆的成立,则在地方小镇随之没落时,重新撑起了地方的光荣记忆。相较于大都会区充满国际观光客的博物馆,比米什博物馆显得内敛而与世无争,但是它其实以「推新出陈」的方式持续活络着社区的生态——古色古香的古董电车穿梭于街道,历史空间不乏教堂、学校,甚至是矿坑与运煤铁道;老式的糖果舖、药局、烘焙坊、裁缝店、报社与车行都在园区里活了过来。

一整年间,博物馆不断号召当地居民投入主题式的展演,包括重现20世纪初挨饿的居民罢课上街抗议,或是妇女上街游行争取投票权的历史。除了在万圣节、圣诞节那些受家庭欢迎的节日里举办主题活动,各种怀旧的大型活动也轮番上演;例如老农车游街、纪念一次二次大战的游行,或是以乔治亚时代到七零年代不同服装为主题的派对。这样重现记忆的模式,也吸引了老人精神健康研究团队的注意。

有别于一般以展示柜与严谨动线呈现的博物馆,露天博物馆将地方居民生活的日常空间与物件当作主体。 图/转角柴编

博物馆时常号召当地居民投入各种主题式的展演。图为重现19世纪初挨饿居民罢课上街抗议的活动。1917年正值一战泥淖,当时许多学童罢课,上街争取食物。 图/JC Chang 摄影

比米什博物馆以年代作为子园区的划分主题。位在「1940年代农场」(The 1940s Farm)里的「果园农舍」(Orchard Cottage),不只是露天博物馆的一部分,也提供社区老人日托服务。农舍的居民并不是在这坐着轮椅看电视做体操,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一起种植农作物。果园农舍重现了二次大战时期,因躲避空袭而疏散的郊区生活;由于当时生活物资的供应链被德军给切断,因此居民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比米什这样的老人日托服务,源于一项欧盟「伊拉斯谟组织」(Erasmus+)发起的跨国计划,以欧洲境内的5个博物馆作为场地(包括英国、丹麦、瑞典,挪威与匈牙利),提供年长者怀旧治疗。这样的计划也有大学研究参与,其中新堡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负责了比米什博物馆的研究计划。

露天博物馆也提供社区老人日托服务,让老人种植农作物,模拟自给自足。 图/flickr@Peter

比米什这样的老人日托服务,源于一项欧盟「伊拉斯谟组织」发起的跨国计划,以博物馆作为场地,提供年长者怀旧治疗。 图/Beamish Museum

新堡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的校友、同时也是比米什博物馆的计划负责人金德利赛德斯(Michelle Kindleysides),与任职于地方诊地所职能治疗师毕格兰兹(Emma Biglands),是将这项计划发扬光大的灵魂人物。她们合作开展了一连串的工作坊,让有忧郁或是失智症状的老人,能透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改善认知功能与生活品质,这些活动包括传承即将失传的实作技术,以及透过历史空间与物件来进行社交活动等等。

一开始,比米什博物馆选择在「矿坑农舍」(Pit Cottages)进行这样的活动,后来移往「果园农舍」,活动也从传统的怀旧治疗方式(即单纯置身于古老空间中),进一步让参与者有更多的感官刺激并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近年来,比米什博物馆获得「英国遗产乐透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1,000万英镑的资助,开始兴建另一个以50年代为主题的子园区。从2015年起,已有将近120年历史的救济院组织「杜伦老矿工之家协会」(DAMHA)与比米什博物馆携手合作,打算以过去位在海边小镇南希尔兹(South Shield)的百年社会住宅为雏形,在园区内即将新造的「1950年代小镇」(1950s Town)里,盖一排房舍作为「老人之家」,提供给更多有类似需求的人。老人之家也预计将开放给所有的游客,用以讲述50年代的历史。

有忧郁或是失智症状的老人,可以透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改善认知功能与生活品质,这些活动包括传承即将失传的实作技术,以及透过历史空间与物件来进行社交活动等等。 图/Beamish Museum Facebook

比米什博物馆的说法是,他们正致力于建立一个失智友善社区。目前,比米什博物馆大约有260位「失智之友」,成员包括博物馆员工、志工,失智者的家属与照顾者,博物馆并与邻近社区的组织机构合作,诸如失智慈善机构、社区活动中心、旅游业者,甚至警方。

比米什也为员工特别制作了失智之友的识别徽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米雪儿(Michelle Kindleysides)说,「我们并非希望我们的社群成员能够诊断失智症,我们只是呼吁人们能够能有耐心并且试着去了解。越多人戴着失智之友的识别徽章,那么失智者就会越感觉到被认同。」

比米什博物馆凭借这个初衷,逐渐扩大合作的对象,包括全国性的民间失智慈善机构「阿兹海默症学会」(Alzheimer’s Society)以及「失智行动联盟」(DAA),也与比米什博物馆合作举办活动,包括「记忆健走」(Memory Walk)唤起民众对失智的重视,或是「失智觉醒周」(Dementia Awareness Week),以音乐会、工作坊等不同的形式来推广其宗旨。

「越多人戴着失智之友的识别徽章,那么失智者就会越感觉到被认同。」比米什博物馆正致力于建立一个失智友善社区。 图/Beamish Museum Facebook

根据统计,目前英国失智人口约85万人,预估到2025年,会增加到100万人。80岁以上的老人之中,每6人就有可能有1人会得到失智症。2019年开始,「英国国民信托」(The National Trust)也启动了一个与阿兹海默症学会的合作计划。学会研究发现,最适合失智者及其照顾者的日常活动便是一日游,而专责管理英国高达500多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国民信托组织,刚好能提供绝佳的环境空间。在英国,最著名的环境信托包括「国民信托」与「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 Heritage),它们以会员制的方式来维持自然环境与历史遗迹的管理与维护。

透过信托管理,能把许多帝国王朝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以及那些昔日王公贵族所拥有、但如今已然无力管理的没落庄园,化身为供大众利用的公共空间。阿兹海默症学会执行长修斯(Jeremy Hughes)说:「借由拜访历史遗产来维持人们的活动力,能够改善身心健康。这些地点对我们越来越重要,因为当人们逐渐年长,就越需要这样的空间来放松、复元,并且透过多元的感官刺激使我们与周遭环境产生连结。」国民信托则预计透过这样的计划,训练7万多名员工与志工成为失智之友,使失智者及其照顾者能有更多活动去处。

「借由拜访历史遗产来维持人们的活动力,能够改善身心健康...当人们逐渐年长,就越需要这样的空间来放松、复元,并且透过多元的感官刺激使我们与周遭环境产生连结。」图为日前英国的国殇纪念日(Remembrance Day),在比米什有人打扮成士兵,献上致意的虞美人花。 图/Beamish Museum Facebook

事实上,随着人类平均年龄不断提升,失智症对全体人口的生活品质威胁日趋严重。医疗人类学者玛格丽特.洛克(Margaret Lock)在她的重要著作《阿兹海默症的进退两难》(The Alzheimer Conundrum,暂译)提到,人类社会近年来针对失智症投入不成比例的巨额资源,用以探究失智的生物标记以及药物研发,但很可惜至今成效仍相当有限;因此她建议,失智的研究必须着眼于那些更加具备公共卫生取向、更人性化,并且全世界通用而有效的方法。简言之,由于具体改善神经系统功能仍遥遥无期,支持性的环境便相形重要。

比米什博物馆或国民信托的做法,也提供国人探讨地方创生、文化照顾一面借镜。综观这些失智友善社群的成立,其实都不是一蹴可几。无论是比米什博物馆的果园农舍、或国民信托组织尝试打造的失智友善环境,都需要人时地诸多条件的相互配合,包括长时间的研究投入与实作经验的相互参照与累积。

这些计划的共通点是,他们在一个「货出不去」的没落之地发展旅游观光时,并不是一味地向外展示,诉求「人进得来」的目标;而是能真正看见人们在社会快速变迁时当下的需求,凭借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蕴,如此才足以发展出一种内向性、与社区共融与共荣的实践模式。

在一个「货出不去」的没落之地发展旅游观光时,并不是一味地向外展示,诉求「人进得来」的目标;而是能真正看见人们在社会快速变迁时当下的需求,凭借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蕴,如此才足以发展出一种内向性、与社区共融与共荣的实践模式。 图/维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