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家长31页PPT换班主任风波:孩子生病,光老师吃药是没用的

教育其实是个三角形,家长、老师、孩子各占一边。

家长、老师细心呵护,共同配合,孩子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作者 | 枫子

前不久,全网都在疯传一个“神级”PPT。

这份PPT多达31页,出自某校一年级的家长,目的就一个:换班主任。

为了让论据充分,家长分别从班级管理问题、语文学习问题、数学学习问题、家长沟通诉求这四大板块列举了老师的种种不足:

没有经验、没有威信、不会沟通协调、不会教育引导、班级纪律差、作业较少、作业没有针对性、布置作业不及时、没有反馈当日教学情况、孩子随堂改错没有监督到位、回复家长信息滞后……

并且,在文中,家长还过于主观地将孩子的各种问题归咎于老师,比如: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没有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性……

一个个加粗的大红字,写满了对老师的控诉、抱怨、挑剔。

这些都是老师的错吗?

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

首先,一年级的新生本就不好管教,家长不配合老师一起建立威信,还在孩子抱怨时一起抱怨,那老师的威信在哪?孩子怎么看待老师?

其次,新老师在备课上课的同时,还要额外承担着很多外部工作,怎么能做到跟每个家长单独沟通呢?

然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蛮细心负责的,作业少,是教育局早有规定,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最后,孩子的一些学习习惯、态度问题,父母才是第一责任人。

是啊,家长注重教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责任都归咎于老师,而不从家庭教育和孩子自身方面进行反思,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

就像高赞评论说的那样:

但凡诸位家长分出做PPT三成的力气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巨大的效果。

教好一个孩子,绝对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

同样,孩子出问题,也不要总是从老师身上找原因。

作家刘小念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个叫蒋帅的男孩,经常上课不听讲,作业完不成,还时不时违反校规,说老师同学坏话,甚至,还“网暴”班上女同学。

可当老师把他的在校表现发给家长时,却被家长炮轰了。

家长直接质问老师为什么要针对蒋帅?

给出的理由是:蒋帅坐的位置是最后一排,他每天中午要抬饭箱,英语老师不提问他,班上的升旗仪式也没让他参加……

老师一一作了解释:

蒋帅是最高的男生,坐最后一排很正常;

抬饭箱,蒋帅是积极举手参与的,因为可以走出教室玩耍一会儿;

英语老师是有经常提问蒋帅的,但十有八九他回答不出来,而回答不出来的孩子,会被要求站着听讲,直到别的同学讲出正确答案,就可以坐下了;

至于升旗仪式,老师前一天已再三重复要穿校服,但第二天,全班就蒋帅没穿……

但家长不听老师解释,依然对老师充满敌意,认为就是老师没有好好教自己的孩子。

老师很无奈,只好在学校多花心思去引导蒋帅,但也失败了,因为老师根本无法改变他根深蒂固的习惯。

比如,老师叫他说话要注意言辞,不要伤害同学,他说:“我爸说了,这就是小孩之间的玩笑,也是解压。”

老师跟他讲网暴的危害,让他写观后感,他说:“我爸妈说了,写这玩意有啥用?”

家长的纵容,不仅让蒋帅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越来越玩世不恭。

不禁想起教育部前部长说过的一句话:“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孩子“生病”,光老师“吃药”是没用的。

家长若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因为,老师能给孩子知识,却给不了良好的品行;

老师能教孩子怎么解题,却解不了孩子人生的课题;

老师能在课堂管着孩子,却管不了孩子课后的行为习惯……

所以,别把学校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场所,也别把老师当成背负一切的责任承担者。

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优异,有的孩子却问题重重?

归根结底,还在于学校之外,下课之后的地方——家庭。

在网上,就有这样两个学生,因为没写作业,被老师罚抄两遍,请家长。

第一个学生家长知道后,骂了孩子一顿,又抱怨了老师一通,既怪孩子不好好学,又怪老师没有用心管。

结局就是,孩子在父母的不负责任中,越来越不喜欢学习,问题也越来越多。

而第二个学生的家长,却跟孩子讲了个故事:

墨子的弟子耕柱子在上课时开小差,被墨子狠狠批评了一顿。

他很不服气,便质问墨子为什么只批评自己?

墨子不答反问:“如果要赶马和牛上山,你会鞭打马还是鞭打牛?”

耕柱子下意识回答:“当然是马了,马跑得更快。”

墨子说:“这就是我批评你的原因。因为你值得我批评。”

说完故事,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孩子:“老师罚你,批评你,也是一样的道理,是为了让你进步,让你成才。”

在妈妈的一番解说下,孩子不仅重燃对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愿意听从老师的管教。

一样的管教,不一样的引导,成就了孩子不一样的结果。

这背后,就是家庭的差距。

因为“教育”二字,不仅包含着老师的“教”,也包含着家长的“育”。

有远见的家长,会在放学后接过老师的接力棒,做好老师的助手,实现1+1>2的效果;

而撒手不管的家长,只会让孩子的教育在原地打转,甚至越来越差,变成1+1<0的结果。

所以,与其说孩子之间差的是成绩、是分数,倒不如说是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差距。

毕竟,教育的最终着力点在于父母!

就像“天才少女”武亦姝的妈妈说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老师和家长就像齿轮,不断磨合,孩子才能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的女儿刚上五年级时,数学很差,她一度很头疼。

但她没有抱怨老师,也没有指责女儿,而是加强和老师的沟通,想办法解决问题。

一次家长会后,老师特意把她和几个家长留了下来,商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

期间,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家长可以买一些自家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儿,放在她那里,等孩子取得进步时,她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小东西“颁发”给孩子们。

刘称莲积极响应,家长会结束后就立即着手处理。

后来,女儿果然惊喜地跟她说,自己进步了,老师还经常悄悄给她颁发奖品呢。

也因为感觉到了老师的重视和厚爱,女儿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大增,成绩因此得到了提升。

刘称莲由此感慨:“老师面对的孩子很多,见过的情况也多,无疑会比家长有更多的宝贵‘经验’,所以我们不妨从老师那里借力,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

是啊,老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家长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做好家校共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助力。

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就曾给家长们提出两点建议:

1. 我们的家长不是配合学校,而是我们共同来营造或者共同去达成一种成长的基本价值观。

2. 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优秀的孩子,必然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产物。

当家长和老师肩并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时,便会合力汇成一束光,照亮孩子的未来。

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以家庭教育为圆心,以学校教育为半径,家庭与学校才能共同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圆——我们的下一代。”

教育其实是个三角形,家长、老师、孩子各占一边。

只有家长配合老师,老师支持孩子,一起努力,才能支撑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上:

请家长理解、尊重、信任老师,做老师的后盾;

请老师认真教书育人,做孩子的引领者;

点个赞吧,双方共同促使孩子自觉自律,努力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