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力换和平 赖清德不如两蒋
(图/本报系资料照)
赖清德9月24日表示,绝不可能与中共当局签和平协议,「一纸协议是靠不住的」,要「备战来避战,靠实力达到和平」。在赖眼中,两岸和平仅能靠实力换取,没有第二条路。这作法堪比1949年到1980年代,两蒋总统在台澎金马以强大三军对抗中共解放军,以坚壁清野的「三不」(蒋经国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回应中共提出的「三通四流」统战诉求。
不过,他们的作法有四大时空环境的基本差异。一、两位蒋总统是为了捍卫中华民国主权,「光复大陆解救同胞」,赖清德则是在推动自认务实的台独工作,中华民国只是用来保护台独的外壳。二、两岸军力早已失衡,解放军具明显优势。三、两蒋时代经济实力渐胜中国大陆,但去年台湾的GDP约只占大陆(不含港澳)的4.2%,遑论两岸后来的连结,比两蒋时代既深且广。
四、两蒋时代迄1979年止,与美国有正式外交及共同防御等条约,而目前赖政府与美国没有前述的关系;或谓美国现在「抗中友台」是主流,但事实上美「抗中」有其限度,并非无限上纲,而「友台」有其保留,并非义无反顾。
所以,目前赖政府强调的都是强化吓阻力量,但这显然不适合当下的环境。赖清德及其国安团队应盱衡国际和平历史,思考三管齐下的策略,亦即在强化吓阻力量外,提升台湾民主,维持两岸制度化协商与交流。
台湾政党政治间鲜有沟通及妥协,甚至有人认为民主已略为倒退。如果民主不能成为中华民国的软实力标竿,尽说台湾「站在世界民主防线最前沿」,其实意义不大,效果更将有限。
至于维持两岸制度化协商与交流,从1990年9月两岸红十字会获各自官方授权签署的《金门协议》开始,到蔡英文、赖清德时代,有些协议已徒具形式。原因不在窒碍难行,而在两岸是否有一定的政治基础。过去的30多年中,这个基础就是各自根据宪法、求同存异,所体现出的「一个中国」,在台湾方面指的是中华民国,中共当局认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言之,有了制度化的互动,两岸兵戎相见的风险就少了很多。李登辉主政的1990年代前半是如此,马英九时期8年亦是如此。虽然两位均持续强化防卫力量,但如《辜汪会谈共同协议》、ECFA等也没少过,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支柱之一。
今年3月20日天主教教宗针对俄乌冲突及迦萨战争发表演说,表示「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去斡旋、谈判使战争结束」,指出了谈判协商的重要性。希望赖政府能正视两岸制度化谈判下的各种协议,对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所产生的影响。(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外交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