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巨头智驾变革者,“倒”在贪腐举报中

文丨李安琪

编辑丨李勤

过去近一年里,罗沄几乎没有工作,多数工作机会都止步于猎头阶段。

在行业里,他的名字已经和一起贪腐丑闻捆绑。尤其是在中文圈子,打开互联网搜索“罗沄”,列表里赫然都是“大陆集团贪腐丑闻”等字眼。

在“贪腐举报”风波之前,罗沄有着光鲜的行业履历。他毕业于清华电子系,曾担任过海拉电子中国自动驾驶副总裁。2021年3月,罗沄作为空降兵角色,出任德国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的自动驾驶出行业务中国区负责人。

智驾是大陆集团乃至整个汽车行业的最大变量,罗选择加入大陆汽车,也是看中这块“最有变化空间的平台”。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是,加入大陆汽车不到2年,一路上扬的职业生涯就撞上了冰山。

2023年7月,一封长达22页的举报信在大陆集团中国区的工作微信群中出现,主角正是罗沄。

信中,罗沄被指控强行干预涉及重大金额、关键软件模块的合作项目定点等。炮火集中在智能驾驶软件供应商从驭势科技更换为辉羲智能的采购流程中,罗沄存在合规问题。

随后一个月里,罗沄配合公司开展调查,8月25日调查结束。但是到2023年9月4日,罗等来的不是调查结果,而是“停职通知”。甚至在调查前和调查后,罗被举报的“贪腐案”都没有任何公检系统介入,他可以无障碍出入境。

罗决定走上维权之路,向大陆这个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要个说法。

大陆集团,是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全球有20万员工,遍及全球 57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的轮胎业务和汽车业务,在2023年分别创下了140亿欧元和230欧元。

去年10月,多次向大陆集团中国区公司索要调查结果无果后,罗沄转向大陆德国总部求助。在德国专门调查员的介入下,大陆德国总部向罗沄给出了一份纸质和电子版的澄清信函。

36氪获悉的澄清信件上显示,“调查没有发现任何具体的证据证明与供应商相关的利益冲突,并且没有证据表明您有任何类型的腐败行为。”“罗先生,我们可以确认,您离开大陆集团并非基于与腐败有关的任何调查结果。”

信函上落款的是大陆集团内部审计负责人Stefan Otremba,及首席合规官Frank Vieβmann,两人都汇报给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这封信的末尾,照例写着,“感谢你在大陆集团作出的贡献”。

谈及一年来的感受。罗沄告诉36氪,他像在拳击台上被人打晕了,“但连对手的影子都没看到”。

拿到总部的澄清文件后,罗沄决定为自己正名。今年1月,罗沄以“大陆内部合规调查不透明导致不实举报泄漏”等原因向大陆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大陆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汤恩提出了名誉侵权诉讼。

有大陆人士向36氪总结,罗沄的遭遇,是大陆在汽车智能化转型阶段,老大陆本土势力与以罗沄为代表的空降势力冲突之下的一道企业裂痕。罗沄相对激进的业务转型手段,让其卷入了与本土大陆团队的利益漩涡中。

「一位智驾变革者」

2021年,大陆宣布重组汽车子集团业务重组,成立了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加上原有的安全及动态控制事业群、车联网与架构事业群、用户体验事业群以及智慧出行事业群,组成五大群组。

大陆集团CEONikolai Setzer在2021年的股东大会上称,自动驾驶及出行市场快速发展,未来三年的增长将超过2倍。据36氪了解,为了成立独立的自动驾驶业务法人实体,大陆花费了数亿欧元注册和补税费用。

智驾行业人才也陆续空降。自动驾驶及出行业务的全球负责人是Frank petznick,他于2020年从外部来到大陆集团。罗沄则是跟随Frank petznick的脚步加入大陆。

而出于对智驾业务的重视,大陆集团给了中国区更高的研发权限,可以主导开发高阶智驾技术与产品。

由于权限不低,2021年3月任职后,在中国区,罗沄之上只大陆中国区总裁汤恩一人。更多时候,罗沄向德国总部实际汇报。

有大陆前员工告诉36氪,在罗沄来之前,大陆中国区的智驾主要围绕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硬件与基础融合算法展开,提供被动安全等业务。

而罗沄当时给大陆中国区的智驾规划是:提供一个平台级的智驾全栈方案。但在内部推动自研的方式很难,他认为可以通过本土合作的方式来快速补齐软件短板,搭建完整平台。

初到大陆的罗沄,意气风发。

他在中国区快速建立了一支产品与战略团队,亲自主导。而与智驾相关的原本大陆智驾人士,则是组成了工程团队。

在他的规划中,大陆的智驾要卡位精准,抢占行业顶尖资源,同时也要建立起自己的智驾平台方案。

与地平线组建合资公司,是罗沄卡位战略的第一战。2021年3月加入大陆后,罗沄留意到了国内智驾初创公司地平线,与地平线副总裁张玉峰3月会面后,认为其软硬件能力可以能帮助大陆智驾实现目标。

于是,在4月19号上海车展前一天,罗沄与全球CEO聊了几个小时,随后又花四天时间游说董事会成员支持成立合资公司。

4月,罗沄与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见面,双方一拍即合。三亿的初期成立资金中,大陆占了两亿。“这是大部分外企很难快速搞定的。”罗沄说道。

2021年9月,大陆与地平线成立了合资企业大陆芯智驾,并基于地平线的征程3芯片开发出了5R1V(5个毫米波雷达+1个摄像头)的智能驾驶方案。

此外,大陆集团还陆续投资入股了魔视智能和映驰科技,通过“投资+技术”方式来构建产品线和技术。

一位大陆前员工认为,无论是采用供应商方案,还是搭建的团队,罗沄都与大陆本土团队存在冲突。他透露,在罗沄来之前,大陆中国区对于智驾负责人的人选其实另有计划。

作为改革者,罗沄知道,智驾改革一定会遇到阻力。“15%的人愿意跟你走,15%是无论如何也会留在原地,关键要影响剩下的人,他们要先观望一下,如果看到希望再加入。都是可以理解的。”

甚至在他提出跟国内初创公司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时,大陆全球CEO的第一反应也是反对:“你的战略很对,但大陆的作风确实没那么快。”

而供应商的切换一事,让罗沄陷入了举报信风波。罗沄向36氪回应了关于供应商切换的问题。他告诉36氪,当时大陆想要做智驾方案的平台,但缺少高阶智驾算法能力,只能找供应商合作。大陆提供毫米波雷达、域控硬件,底层系统等,补上智驾软件能力。

但前期选择的供应商方案很难满足大陆中国的要求。“当时原有供应商提供的是一套相对老的demo方案,并且要价高50%。但我们要做一套新的、有差异化的东西,而不是供应商不会再维护的东西。”罗沄说道。

新旧供应商的选择,成为了内部项目组、管理层多次公开讨论的问题。“在那个时间节点,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了。”罗沄说。

根据36氪获取的信息,当时原有供应商驭势科技的报价1400万,新供应商辉羲智能的报价800万;前者在智驾量产经验不多,后者则有有100多人的算法团队,并且量产项目已经做到了B样。

「大陆智驾,出师未捷」

事实上,受举报信影响的不止罗沄,还有大陆智驾中国区业务。

据悉,举报信发出前夕,大陆中国区的智驾产品团队已经在开发比亚迪的项目。2022年大陆就拿到了比亚迪的项目定点,合作车型为汉或者宋车型。原本计划2024年一季度量产,后提前到2023年下半年量产。

丰田的合作也朝着顺利方向发展。当时丰田项目内部称为“615”,即用地平线J5结合大陆全球第五代域控平台。丰田甚至派了20名员工到中国来检验评测大陆的智驾产品。

“大陆在硬件成本上有全球最好的价格,如果615的项目按照大陆的标准做出来,会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到那一步,大陆的智驾就转型成功了。”有大陆人士说道。

此外,大陆中国智驾也接触过小米汽车等项目,不过没有走到最终的量产环节。

对大陆智驾的转型而言,比亚迪和丰田的项目至关重要。随着举报信事件出现,两个项目折戟。罗沄主导的产品战略团队成员还曾写过请愿书,呼吁尽快澄清谣言,希望别影响项目。

2023年9月罗沄停职后,大陆集团中国区也迎来了一系列人事与业务调整:首先是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汤恩接手了罗沄的岗位;11月,该岗位的负责人再次调整为大陆集团自动驾驶及出行事业群大众集团全球客户中心负责人Juergen Brandl。

更大的变动在于大陆集团对智驾业务的战略判断。

今年8与5日,大陆集团首席执行官Nikolai Setzer在内部会议中,宣布考虑将旗下的汽车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大陆集团将仅保留剩余业务。剥离汽车业务之后,大陆集团旗下将只有盈利能力不错的轮胎业务、负责橡胶部门的康迪泰克子集团。

根据官方信息,大陆的汽车业务2023年销售额高达203亿欧元。换句话说,大陆宁愿放弃每年200亿欧元的营收,也要将汽车业务剥离。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陆汽车业务已经连续亏损数年,直到去年才实现扭亏为盈。

大陆集团此前也曾剥离过动力总成业务,剥离后成为纬湃科技,并成功登陆二级市场。但在剥离之前,动力总成业务业务的利润率能达6.2%。

投资人不算看好汽车业务的剥离。华尔街投行伯恩斯坦在报告中指出:“在汽车业务多年的负现金流以及依赖轮胎业务融资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看到(分拆后新公司)股价上升趋势”。

很难将大陆集团剥离汽车业务以及行业悲观情绪,直接归因到自动驾驶业务的转型失利。但一位大陆前员工认为,德国总部给了汽车业务多次机会后,汽车业务转型依然没有起色。尤其在中国智驾高度内卷的情况下,“总部可能已经失去耐心了。”

但原本可能存在另一条路径。“如果丰田的项目能顺利走下去。大陆会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陆。”一位大陆前员工说道。

罗的正名之路还在继续。8月23日,罗沄与大陆集团中国区的名誉侵权诉讼案件正式在上海嘉定人民法院开庭。庭前,36氪见到了罗沄。他表示,尽管拿到了澄清涵,但互联网上的他还是“社会性死亡”状态,他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让大陆集团中国区公开澄清关于举报信的问题。

针对该诉讼案件,发稿前,36氪电话联系了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汤恩,汤恩称“在开会,不方便回应,可以联系企业宣传部门。”

大陆集团中国区官方向36氪回应:关于此次法律纠纷,目前正在诉讼过程中,我们不便对诉讼中的细节进行回应。 我们将坚决以法律手段捍卫公司的名誉和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