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頭南亞大象 台灣一直沒有摸清她的全貌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方天赐:台湾对印度了解不够
印度对台湾为何越来越重要?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方天赐说,经济面上,台湾向中国大陆「太倾斜」,欧美市场已经成熟、甚至已开始萎缩。
印度市场潜力厚、经营空间大,世界各国都在注意印度崛起,台湾目前停留在纸上讨论,欠缺具体行动。台湾把研究精力及方向设定在中国大陆及欧美,相对地,「对印度了解不够」。
方天赐说,因为台湾对印度的印象停留在脏乱、瑜珈、人口多、不吃牛肉,及不尊重女权等个别切片。
他提醒,市场、机会不会永远等待台湾,现在台湾或许有很好的机会,但「台湾还没有准备好,或是没有准备接受这样的机会和考验」。以致于不但市场逐渐流失,台湾在中国、印度、台湾这样的三角关系中原有的特殊优势,也在消失中。
台湾没有资格嫌弃别人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清华大学亚洲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棋炘说,「台湾没有资格嫌弃别人」、「也没有资格拒绝认识这些国家」。
他说,台湾基于现在的生存状况,若有需要就该大胆与印度等开发中国家交往。他说,海岛国家要扩大眼界,要能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台湾目前太珍惜「小确幸」,忘了开拓眼界、认识世界,若真能如此很可能找到大未来。
前提是,台湾年轻人透过文化交流认识别的国家时要有开放、接纳的心胸,不要认为有些国家穷困、荒凉就把她从个人的世界地图上移除,「出国,到全新的地方,一定有好、有不好」。
进厨房就不要怕热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张棋炘说,「印度太大,一个国家就有许多不同面貌」,她不仅大,还历史悠久。印度是联邦制国家,除了和中央官员,还要和地方官员打交道。
张棋炘建议,「进了厨房就不要怕热」,入境随俗前要先做基本功课,了解印度的宗教、社会结构。世界各国想要和印度这个人口12.6亿的国家搭上线,运用她的资源或是抢攻她的消费市场,就不能拿印度人难搞当借口。
张棋炘说,对不认识的环境有恐惧、陌生感是合理的。他举例,印度税法繁杂难懂,若是投资印度前不先搞清楚印度税法,就是风险。
方天赐曾经派驻印度担任外交官,他说,曾有印度官员说,印度的各种规定不是针对台湾而设,世界各国和印度打交道时,都面对和台湾一样的困境。
印度曾主动找上台湾 如今台湾已经不在印度的雷达上
印度1991年起推展经济改革,她曾主动找上台湾,但当时台湾经济不错,不太需要印度市场,而且印度又离台湾太远,「台湾厂商没什么兴趣」,方天赐说。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25年过去了,美国、日本,甚至以往的死对头中国大陆都积极卡位印度,「印度的选择多了」,「台湾已经不在印度的雷达上」。
方天赐说,台湾与印度曾做了「台印经济合作协议」可行性研究,但印度也有自己发展经济的优先顺位,目前她的重点放在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他说「台湾目前不在印度的时间表上。」
台湾和印度交流时,教育合作的空间也相当大。
方天赐说,印度学界及研究单位就对台湾高度期盼,喜欢和台湾合作。他举例,清华大学每年有一百多位印度籍研究生来读博士班,化学系所吸纳了最多印度高级知识分子,约有五十余位博士生。
印度在太空、资讯科技及软体业不但进步,而且影响力大。
印度或许不好 但台湾就好?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台湾对印度了解不够,有心理隔阂,想到印度就想到她落后的一面与不可接近性。张棋炘说,台湾理解一个陌生国家大多透过媒体报导,「不好的事情,最容易被报导」。他常反问自己在清华的学生,媒体报导印度对女权不尊重,但任何不好的事情,随时在其他各国发生,「这是否代表印度的全部?」
他也问:「如果印度这么不好,回头来看,台湾是否那么好?」张棋炘说,相对于印度,台湾也有不好的一些切面,为何大家带着有色眼镜预设交流的前提?
张棋炘说,任何交流,如求学、做生意若预设前提,开拓新思维的可能性就低,在陌生环境发展就一定有困难。
印度需要中国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印度认为了解中国非常重要,却因为长期和中国有领土纠纷,中国向海外扩张影响力时,又常把印度当成假想敌,双方虽加强交流,但心底却难以把对方当真的朋友。
印度要了解中国,最佳选择是透过语言交流。中国对于印度而言,是个不能完全信任的朋友,此时却必须学习对方的语言,印度不能不考虑国家安全。
印度不但需要中国 面向还很广
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说:「虽然我们之间也有问题,中国和印度关系却愈走愈近。」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访问印度,印度总理莫迪2015年5月访问中国,双方都实践扩大交流的目标。
此外,中国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不含服务业),习近平访印度还签了五年内投资两百亿美元的合约。狄伯杰认为,中印间人文、经贸交流不断发展,就证明了中印愈走愈近。
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也愈来愈大,是因为印度不但需要中国,需要的面向还很广,投资、技术都要,印度的高铁计划、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得靠中国。
印度需要中国 却不相信中国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印度打从心底不信任中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虽缺华语师资,却不乐意接受中国大陆提供的师资的主因。
西藏问题是原因之一。1959年中国大陆平定西藏动乱,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流亡印度获得庇护,并在印度达兰萨拉建立西藏流亡政府,以此为基地向全世界宣传藏人权益的话题,中印自此彻底交恶。
边界问题 也让中印有争不完的疆界议题
印度1947年脱离英国殖民独立,印度认为应继承英国与西藏签定的边界协议。中国不同意西藏与英国签定的协议,也就不同意印度一厢情愿认定的边界范围。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
印度与中国边界分西、中、东三段,合计超过三千公里,部分在海拔四千公尺高山上,中印交恶后,1962年在西藏南方开战。中国称「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说这是「瓦弄之战(Battleof Walong)」。
1962年从6月到11月,中印军队各派出约两万余人在「走路都会喘」的高海拔地区开战,不但补给不易,就算攻到对方阵地,也不见得能固守。中国战术性胜利后单方面宣布停火,部队撤回到战争前位置。
中印边界问题就如同喜马拉雅山上的冰雪,始终未能消融。
印度这头南亚大象,台湾一直没有摸清她的全貌。 记者潘俊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