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率先投入30亿“升级”支付便利化基础设施 上海如何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下称《意见》),各家金融机构正积极行动。

3月15日,中国银联正式启动优化支付服务“锦绣行动2024”行动。

据悉,“锦绣行动2024”是一项境内外横向联动、推动全行业共识共投共建的系统工程,具体分成三大步骤:

一是在人民银行与各地政府牵头下,中国银联与银行、银商及收单机构等“三银一收”机构深化合作,联动境内境外,加快条码互联互通进程,加强与国内清算机构间合作,深化与外卡组织磋商,共同营造便利、包容、普惠的支付生态,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提供更好体验、更多选择、更大价值。

二是中国银联将按照“30+X”模式,联合产业各方共同打造更便利的支付基础设施生态等。其中,中国银联率先投入30亿元资金,用于重点城市、重点场景的受理终端改造、标识布放、宣传推广等。

三是中国银联将以“全域、全场景、全解决方案”的“三全覆盖”为目标,在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下,撬动支付行业各方共同投入资源,届时将覆盖全国41个重点城市、8大类26个高频支付场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医、学”等,通过提供刷卡、扫码、手机Pay、ATM取现等综合支付解决方案,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打造“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多元化便利支付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迅速发展、加快渗透,在降低交易成本、推进普惠金融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衍生出了老年人群体数字鸿沟以及境外来华人员不适应、不习惯等问题。央行希望有关各方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共同推动支付便利化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国最大的空海港入境口岸,与中国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相关部门希望能在上海形成一系列优化支付服务便利性的有效做法,并将相关经验与支付创新服务模式复制到国内其他区域,提升全国整体的支付服务便利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上海是外籍来华人员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进博会支付服务保障方面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希望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支付便利化举措落地见效。

上海市副市长解冬表示,上海每年接待大量外籍来华人员,同时也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此次“锦绣行动2024”在沪首发具有特殊意义,相信能够助力提升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支付获得感,让上海支付服务更有“温度”。

一位中国银联人士向记者透露,“锦绣行动2024”的首站设在上海,目前中国银联计划启动全年营销活动,带来更多优惠、更好体验、更多支付选择。

记者获悉,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相关部门、在沪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当前上海市优化支付服务已取得积极进展,机场、车站、星级酒店、重点商圈等重点场景的外卡受理覆盖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覆盖率持续提升。

为了全面贯彻《意见》要求,积极落实人民银行“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部署,中国银联已推动银联卡刷卡、手机非接支付、扫码支付等全产品体系建设,在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构建涵盖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接与非接、卡码兼容的全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了支付便利性。

2024年春节期间,外籍人员在境内经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0%,其中境外合作钱包在境内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近6倍。

针对老年人的支付便利性提升,银联已着手持续优化银行卡和ATM受理环境,推出云闪付关爱版,汇聚了乘车码、公共缴费、医保电子凭证等老年人常用服务场景,帮助老年人享受到移动支付的便捷。

记者获悉,为了进一步提升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便利性,部分在沪支付机构正与境外各类银行信贷机构磋商,如何让境外人员青睐的“先买后付”支付模式在境内落地。

“近年,越来越多国家居民开始习惯先买后付的新型消费支付模式,但在中国,这种消费支付模式尚未兴起,我们正与一些境外银行信贷机构磋商,如何打通外籍来华人员的先买后付授信额度与资金结算流程,让他们在一定额度范畴与风险可控情况下,也能在中国获得先买后付的便捷支付体验。”一位境内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