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生态防洪 红树林植林被打枪
由于红树林扩张能力强大,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并影响当地防洪,不少地方政府早已开始移除作业。图为淡水红树林生态步道,民众正在散步乘凉。(范扬光摄)
农业部建立自然碳汇与生物多样性媒合平台,鼓励企业参与自然碳汇专案,但海洋委员会与农业部提出「红树林植林」专案引起争议。环团呼吁,生长密集红树林将使当地物种多样性下降,亦影响防洪,地方政府早展开数年移除工作,现不该为增汇再种回红树林。
目前国内自然碳汇方法学仅有「造林与植林碳汇专案活动」1项,今年4月环境部预告由农业部及海洋委员会共同提出的「红树林植林」温室气体减量方法草案,只要审查通过,企业便有机会透过红树林储存的二氧化碳(碳汇),转换成碳权。
环境部7月初审查「红树林植林」方法学,因委员认为应说明红树林沉淀累积是否影响都市防洪,及应避免单位钻规则漏洞先砍树再植林,决议修正方法学资料后再审。但专家、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组成气候与自然碳汇倡议团队昨则呼吁暂缓「红树林植林」方法学审查。
东海大学生命科学系终身特聘教授兼研发长林惠真指出,种植红树林将破坏生态。根据东海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在彰化芳苑调查,当地海空步道周边红树林区,因为空间狭小及日照少,其螃蟹及种类数都比泥滩地少,尤其红树林密集区仅2种、35只螃蟹,显见红树林使当地生态多样性下降。
她强调,各地方政府、经济部水利署及民间团体,过去数年在新竹香山、彰化芳苑、台北关渡及云林麦寮移除红树林,政府不该为了增碳汇,再种回红树林。
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特聘教授施习德则表示,国内红树林多不是原生种,且其土壤及树干排放温室气体,会抵销碳埋藏率,固碳功能不宜被夸大,呼吁综合生态学者、水利单位及农业部门意见,致力保护和恢复原生盐沼跟泥滩地,勿追求短期效益,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帮凶。
农业部资源永续利用司科长王怡絜坦言,过度种植红树林将使湿地陆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将邀请相关专家与学者针对自然碳汇制定操作指引,避免红树林过度扩张或被种在不适合地点,且以原生种为主种植。
环境部表示,审查红树林植林方法学的委员,曾提出与专家类似的意见,农业部依程序须回应、说明,目前该方法学尚未定案,下次审查时间也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