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謝的玫瑰三願

一曲名歌 三江汇流

一曲传唱了九十一年的〈玫瑰三愿〉,竟然前后汇聚着民国以来三位大师的凝注与浇灌:词学家龙沐勋、音乐家黄自、小说家鹿桥。其不可思议的旷世奇缘及个中曲折的风云动荡,实耐人浩叹再三,低回不已。

回荡不去的

「校园梦幻曲」

五十多年前,我们这一代面对的是一试定终身的「大学联考」。到了高三上学期,实已筋疲力尽,有些同学数度准备放弃。有位老师却笑瞇瞇地介绍我们读鹿桥的《未央歌》,说你们未来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继续挑灯夜战吧!」好像荒漠中的一壶水,许多人就这样半信半疑地咬了咬牙根,挤进了大学之门。想看看那天机自成的「小童」如何蹦跳校园,想探究那「余孟勤」冷峻的眼神如何搜索「希腊的天空」,当然也想听听有哪位女孩会唱那回肠荡气的〈玫瑰三愿〉。

当时大学中的知识青年,阅读文学最大的流派当然是《未央歌》。文理工商各学院,均有梦幻的追逐者。张爱玲苍凉的手势与黄春明诙谐的泥土风情,加上「手抄本」的鲁迅文集,也算三足鼎立。尤其创刊于民国五十七年的《大学杂志》,鞭辟入里的政论,在一九七一退出联合国的悲愤,也分夺了我们不少心思。蔺燕梅的〈玫瑰三愿〉虽在校园内艺术歌曲比赛之夜,偶或会溢出舞台的窗外。但在当时四方风云擂鼓的敲打下,「无力蔷薇卧晚枝」的唯美主义,似乎也只好渐去渐远。何况一九七四鹿桥再次重现台湾文坛时,又以《人子》一书风靡全台。所以隔年我纵然有缘侍随顾献梁师及鹿桥伉俪,在淡水河「买舟看山」,小镇「古寺品茗」,一时也忘了问他:「为何偏偏挑取〈玫瑰三愿〉让蔺燕梅唱?」「是不是太娇弱了些?」

惊识〈玫瑰三愿〉的

作词家

尔后我考研究所,逐步进入学院无边无际的战场,前二十年与六朝名士打交道,关注南北朝人士在乱世离合间的风范与忧患。后来又花十年,全台南北奔驰演讲纵论三国风云。悠忽三、四十年岁月后,却隐约似有一曲熟悉的旋律盘旋在记忆深处,原来是那青春梦幻未了的尘缘。

既已受过学院的训练,又遍览过诸多经典佳作,今日重读《未央歌》,当然会像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般,逐句逐篇,观其来龙去脉及言外之意。

首先会注意到的当然是〈玫瑰三愿〉作词者的心事。昔时初聆此曲,仅止于迷醉此曲开端轻吟渐转高唱,终而急促激昂,旋又刹那掉回低沉叹惋之妙。又好奇六十九字的简短歌词,何以能如此一唱三叹,却又曲终意不尽。而今搜寻各项新资料,赫然发现作词者当时创作的背景,竟是与波涛的国事、心事交错回荡。

龙沐勋生于一九○二年,一九三四年就编了《唐宋名家词选》。早年台湾各大学中文系大多采用此书当词选课教本。至一九六六年逝世止,已留下十册巨著底稿,与夏承焘、唐圭璋、詹安泰并列「民国四大词人」。

但龙氏特异处,在于有机缘于一九三一年任教上海音专,主要是讲授中国传统诗词。当然会与当时任职该校教务主任的音乐大师黄自相识。龙氏古典词学造诣深邃,力主填词必要与曲调吻合搭配。所以在此理论架构信仰下,也极想为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编写新词。据其晚年自谓:「一九六二年岁除夕听广播诗歌朗诵会中,偶有歌余旧作〈玫瑰三愿〉者。因此想起一九三二年,日人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上海惨案。一夕,余音乐会上偶有所触,随取片纸,率尔数语传黄自先生。翌晨见告,会后即为谱曲,顷刻而成,亦颇自诩为神来之笔」。证诸龙氏一九三二前后的旧词,的确有诸多感怀时事的笔墨。如〈一萼红〉中:「太息天湖此醉,任残山胜水,怵目惊心。战舰东风,戈船下濑,谁辨铁锁千寻。」如〈减字木兰花〉中云:「荒萤照水,隔断嚣尘三十里。罢举清尊,零落川原见泪痕。」均可知龙氏当时的触目伤怀。

原来《未央歌》中蔺燕梅那惊动西南联大的一曲,竟是两位大师在烽火边缘积郁中,相互契感的凄伤忧怀。「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折」。今日方悟:花的声音,花的祈祷,前面是一九三二年日本战舰的上海围港,后面是一九三七年的抗日漫天烽火。我早年就读台大博士时有位同窗好友,今任教母校音乐研究所的沈冬教授,十年重聚,论及此词。她说:「那就是李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曲折无奈啊!」洵知音者也。

龙氏一九五八被打入右派,虽一九六一获「摘帽」,但真正平反要到一九七九,其著作始陆续问世,两岸学者方得窥其全貌。但〈玫瑰三愿〉九十一年来,两岸始终传唱不绝,尤其专攻艺术歌曲者,必在演唱会时选为压轴之一。能有如此造化,一半当又归功于黄自的曲尽其妙。

黄自与龙沐勋绝美的

搭配

黄自二十五岁在美国取得音乐学士后,一九二九即回国任教泸江大学,次年随即受邀「上海音专」,毕生奉献中国音乐的拓展。九一八事变后,立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的爱国名曲激奋人心。但他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现代艺术音乐的发展。艺术歌曲系西方十九世纪诗歌浪漫主义与音乐的结合,由舒伯特开其端。本质上是作曲家以优美歌词为灵感泉源而成曲。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就是采用歌德、海涅、缪勒的诗入曲。黄自回国后,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加入民族的色彩,尤其中国艺术歌曲实乃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一环,所以黄自希望能有人先写出优美的现代歌词,随后由其编曲。龙沐勋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与黄自合作。一九三二年初,黄自先与韦瀚章合作〈还乡〉〈春思曲〉,问世后深获好评。〈玫瑰三愿〉是黄自与龙氏两人在六月一夕写成,却最隽永动人。何以这仅仅六十九字的短篇,会成传世名曲?关键在「词」「曲」毫无违和的搭配。无一字一音不恰到好处。重复之中有变化,节节升高的情绪又能急转平缓,实乃积郁已久,顷刻舒发而成的天籁:

玫瑰花 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 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 留住芳华

龙氏使用的是当时通行的白话文,典雅易懂又不参杂古体语词。至今凡九十一年,仍令人无法更动其中一字一句。盖龙氏深于宋词婉约比兴奥义,此处虽化为白话文,却又绝对是将两者「无缝接轨」的佳作。黄自更是心领神会,画龙点睛。

前面一段,用的是E大调的平稳舒缓。前两句纯粹写景,文辞重复,但曲调在第二句的重复中却另有起伏高低。尤其在第二句的「烂开在碧栏杆下」时,将音调装饰得更为绚丽华美,花朵绽放之姿,犹如动画。后面倾诉三愿一段,逐步激切高昂,却又能在「好教我留住芳华」时,再缓缓吐舒。如此绝美的词曲相印,无怪乎龙氏前后虽写了不少新词曲,在一九六四预写遗嘱交代后事时,还特别叮咛家人莫忘此曲。可惜的是黄自天纵英才,却只在世三十四岁。乐界莫不痛惋:若让黄氏多活一、二十年,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当必是另一风貌。今年是他一百二十岁冥诞,实令人为之抚然惆怅!

鹿桥掩抑不住的心事

一九四四年,鹿桥离开西南联大,到重庆写《未央歌》时,为了书中蔺燕梅那「惊天一曲」,必然费尽择取心思。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嘹亮动人,蔺燕梅唱,不宜,岂非一出场就是心有所属?易韦斋词萧友梅曲的〈问〉虽雅洁深刻,嫌太短。〈追寻〉虽柔美动人,却暗藏刚烈,稍一不慎,就会唱成冲破网罗的叛逆女青年。〈长城谣〉当时虽为四万万同胞举国挥泪传唱,偏偏不适合鹿桥精心打造的蔺燕梅。千寻百找,十二年前的〈玫瑰三愿〉莫非正是为蔺燕梅量身打造而来?此曲台下乍听,恍若女儿心思。而今细想,却是鹿桥掩抑不住的心事。试看蔺燕梅唱罢此曲后,台下西南联大师生「彩声四起,人人不觉拍热了双手」。但鹿桥再工笔细绘:「外面月色正好,人慢慢地散去,情形与平常散会不同。评说,高论的人少,沉默的人多。」为何沉默?鹿桥如此揣摩众人心思:

他们,她们心上想:「不管情形怎样,我要紧紧记牢此刻心情。誓为〈玫瑰三愿〉的护卫者。

一群历经战火,千里颠沛奔赴云南,聚此联大的菁英青年,想护卫的,难道就仅是这位娇羞柔美的少女而已?

近日欣遇一位科技界的老将「应诗心」,回忆一九七九年曾在清大与鹿桥相处细谈云「鹿桥屡次透露:《未央歌》中,我设下了许多陷阱。」采用〈玫瑰三愿〉就是鹿桥「一曲两调」的陷阱。鹿桥早说了:「这是蔺燕梅本分地一点希望,也是一半为人,一半为己。」为己的是佳人锦瑟惜华年,为人的部分,鹿桥总不轻易说破。《未央歌》的读者,爱之者众,可惜鲜少细品详读者。批评者也不少,却往往人云亦云。最喜欢揶揄的还是蔺燕梅,终究是「美丽有余,知识不足」的娇贵女子。尤为刺眼的是她出场时,竟然在一群穷学生面前,乘坐豪华有侍卫的轿车而来。但大部分人也都没细读,蔺燕梅经过磨练创伤,欲离开昆明,南行文山编写字典前,最先去探望的是「米线大王纯朴慈蔼的老太太」。更没注意到她到教务长处办理离校手续时,教务长夸她这两年长进不少,把她的南方文山之行与朱石樵到西藏研究喇嘛教之行并提,她觉得能和朱石樵比「多么光荣啊」!这就是逐步成长的蔺燕梅:美丽、谦逊、热爱学问。这样还不够吗?是否一律要把三十年代女革命青年的造型,原封不动套在这位文学家独创的角色上?其实有关时代潮流中女革命青年的冲决网罗,鹿桥早就四两拨千斤,转移到「凌希慧」这位勇于逃婚,远赴缅甸当军中记者的始末中,蔺燕梅另有鹿桥要给她的文学任务。

虽然鹿桥一再谦逊自我辩解,我不写战争,我要写的是「活鲜鲜保持一个情调,那些年里特有一种又活泼、又自信、又企即、又矜持的乐观情调」。所以那些人物故事「充沛于光线、声音、节奏动静之中」。鹿桥的确用了九成的力气,想避开世局的动乱,尤其西南联大中暗潮汹涌的国共言论之争。但凡真正活过那个时代,尤其有敏锐心灵的作家,怎可能百分百置身乱局之外?鹿桥藏了又藏,还是在第十五章中,掩抑不住,自己终于站出来说话了:

天下事,常常如此,见识是见识,世事是世事。此时做一个又热心又有见识的人最苦。

虽然是全书高潮,终究也仅止范宽湖错吻蔺燕梅的校园风波,作者何须如此动用青龙偃月刀?

如果光有热心,而无见识,大可随了潮流叫嚣,博得群众爱戴。如果光有见识,而不热心,也很可以卧听大门外打死人,屋里照样睡大觉。

据鹿桥自述,十一章至十七章是完稿于一九四五时的美国。抗日虽胜,国共却又起内战烽火。鹿桥在遥望万里故国家园时,终于把绷紧的心弦,放任弹奏:

偏偏不幸世界上常有具备二者的少数人,又偏偏不幸他们常是少数,于是便如同一个瘦弱的小孩,拚命在扯一匹发怒的马,或是更恰当些,一个航海人在风暴之中,打算落下那个满兜了风的帆篷。

作家写时代动乱,是为道德感所驱使。但语言文字的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是能否进入文学史的关键。蔺燕梅唱〈玫瑰三愿〉,「一半为己,一半为人」。为自己青春年华的旋律,都在鹿桥全书结构的掌控中;为人的那一部分,则由叙述者鹿桥自己绕了一大圈出来说。

花蕊的声音,花枝的祈祷,本是天地万物领受宇宙恩典的谦卑愿望。此曲既能唱出少女心事,也能唱出当年中国苦难百姓对和平的渴求。〈玫瑰三愿〉何幸!竟得如此奇缘,经三位大师接连暗中使劲,不着痕迹地浇灌成传唱千古的名曲。